【 專欄二 心田集 】
閱讀自己的身經
文稿彙整/鄭雅靜

圖片來源/ Wix
身的成就讓心聽見
對練功而言,身體如果脫離神經系統就乏善可陳,所謂與身體對話,是身體的成就要讓心聽見,大腦覺受心的感覺。如果用現代解剖學的語言來詮釋道家的三丹田,上丹田是腦神經系統,中丹田是自律神經、內分泌系統,下丹田是體神經系統。練氣化神的「神」是指神經系統。
腦部組織有大腦、小腦、腦幹。腦幹包括間腦、橋腦、延腦,12對腦神經中有10對腦神經由腦幹所發,影響所及包括呼吸、心跳、體溫、消化等生命現象。人體主要透過眼耳鼻舌身與外界接觸,鼻子的嗅覺不經過視丘到腦,是從鼻黏膜到嗅小球,直接傳到掌控情感的杏仁核。爾後,嗅神經再到額葉以比對判斷氣味的喜好與否,據此下指令到下視丘,告知下視丘分泌氣味的激素,如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以產生行動。
其他眼、耳、舌、身的體覺都會通過視丘到腦,視丘再將訊息傳到腦部各個不同的區塊進行解譯。然後,大腦把訊息傳到下視丘,下視丘再送至腦下垂體,通往身體的六大腺體,六大腺體分泌激素,激素改變自律神經系統,產生內臟運作的生態變化,再度引發交感、副交感神經作用。
心臟配備了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身體配備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內分泌激素會刺激它們,使內臟的自律神經運動方式產生變化,不同的酵素刺激會讓人產生不同的心情,激發各種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譬如眼睛的視覺、聽覺接收到「讚」後,腦內自動分泌讓人感覺快樂的多巴胺,內心會渴望更多的讚,人就在情緒的生理運作方式中循環不已而無法跳脫。所以,不要用運動神經偽裝身體的感覺神經,也不要讓自律神經被感覺神經所欺瞞。
本心住其空,練氣練心空
世間一切物質、事件皆有其發展的氣機,萬物與一切形成都來自氣的變化,不同的「機」會形成不同的物質。氣是空,有的形成肉眼看不到的物質,轉變成訊息,如水蒸氣、雲、雨的能量轉變。有的形成我們感受的事件或機會,結構因果循環的變化。身體是物質,內心是感覺,我們遇到的一切發生及其作用都來自心波,心的能量包含了怒恨怨惱煩,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各種情緒能量。這些能量來自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大小事件,會寄託在心,並隨心能量而發展,但這種心能量並非本心,而來自人在成長過程中具象世界所帶來的能量。因此,當這些能量被下載而存放於心的時候,心能量就無法暢旺。
然而,心本空無,其實不會創造劇情,主要是因為事件置放在腦,大腦又啟動了想像、編劇,人因而有所經歷。每個人的心能量都不一樣,心的反映洞察了不同世界的變化。大腦的想、困惑都來自心能量的運作,假如腦可以不想,心就能專注。所以要滅非本心的能量,改置成空的心能量。由此,必須止念,讓心專注在空中,到達本心,此謂住其空。但本心亦是空,所謂空者,自性也。
閱讀自己的身經
中丹田在學習超越有相,所以必須改變原本看世界的角度。唯有改變才能改變自己的慣性;改變慣性,才能改變想法;改變想法,才能擴大本心的能量,若要開智慧,練氣就得練心的空。
宇宙間存在動能和靜能,人在動能中容易受到鼓舞,進入靜能卻必須孤獨,但安靜的能量世間少有,由動返靜更難。一般人用哲學訓練或宗教來解構人生,而氣機導引是從身體建構認知的基礎,閱讀身體的一切發生及其反應以解構人生。若以儒家和道家做比喻,儒家是現實生活,道家是現實的超越,形而上的生活。身體的慣性會影響大腦的想法,大腦的想法由心的能量所引起,人心處處隱藏現實、非現實的陰陽邏輯。人生實是身、心、腦三個平台的持續交換、矛盾與反覆所產出的最大公約數,這本「身經」有待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閱讀,全力以赴去感覺。
練功是氣愈沈,功夫愈深。所謂聖人是超越自我身心靈煎熬之人,在動作中,心求其空,大腦念頭更要空。若從中醫的角度看空,人體因空間而產生經脈的作用,氣的共振,虛化叫做空。佛家論空,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為所見之相,相是為空。道家論空,是「當其無,有器之用」、「當其無,有室之用」、「當其無,有車之用」[1],「無」指空間。顏回坐忘的典故講「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2]「大通」就是空,專注在空中。
處虛的哲學
一個人能夠動在空中,才能身輕體鬆,因為大腦安靜,內心專注。但要從身體喚醒本心,還得釋放那些被下載在內心的事件能量,讓本心種在身體的空中,本心才能長大。
氣功學是處空的哲學,我們從下丹田有形的肉體進入中丹田無形的心領域,必須用哲學的方式進入空的次元。天地的最高智慧就在人之本心–自性自現。「般若波羅蜜多」是本心,但要得自性,必須進入自己的空相。所謂受想行識,「受想」指向感覺神經,「行識」經由運動神經。人有感覺神經的作用難免存在是非,有運動神經的所在,就會存在慾望。除非身體充滿空間感,把心置於空中;物之有大用在「空」,唯其空,方能連結宇宙而無所不通。
練功無須去定義任何,每天都活在身體、內心、大腦的靈的空中去經歷一切。所以,聖人講「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都是我們練功的身心靈邏輯,將身心靈整合在空中,若能用哲學的思維去看待身體或內心的問題,人的覺知將完全不同於以往,因為空的次元高於物質所在的次元,人會有豁然開朗的宏觀觀察和人生洞見。
虛是空的進行式,形同而意不同
空是處虛哲學,本就存在,練功是介入空中去進行,跨越空的境界,形成空中的對話。中丹田練功的重點不在動作,在練空。人在處虛的作用時,動作似有若無地在空中流動,便是虛相,但仍在虛,而不在空中。所以,中丹田做動作要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才能增加洞見力。
問:靜坐的時候,吸氣往下時,是守候實的橫隔膜?然後吐氣往下時,守候虛的橫隔膜?
答:改成守心氣往下。
問:「虛」和「空」的感覺是什麼?
答:「空」是名詞、形容詞,「虛」是空的進行式,虛+ing=空。空不是沒有,空是氣,是虛態的存在,如颱風眼。
「虛」和「空」是形同,意不同。我們做事就不是空,而是處虛。處虛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當事件發生時,事情就是氣所形成的物質。所以一有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不是看物質,而是看氣的本質,就是看空。
問:假如我現在腦袋要放空,但為了要放空,我關注氣走向…
答:這叫虛的ing,還不叫空,但正走向空的變化。
問:假如點沉香時,腦袋充滿沉香的氛圍…
答:這叫虛的ing,還不是空。等到聞不到沉香了,進入身體狀態,才叫做空。我們的想法都來自大腦的輻射,眼耳鼻舌是進入大腦而不是進入心,所以我們的訊息是連結到腦而不是心,是這個腦形成了想法才產生心能量。「是故空中無色」,假如你連結了腦,就不在空中,還在虛的ing,就是進入空的過程。
[1] 《道德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 《大宗師》顏回曰:「…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