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專欄四  股海人生逍遙遊 】   

殺牛要用哪把刀

   

​蔡育展

電腦編程

圖片來源/ Wix

誠則明,明則誠,真要歸結到最後,古人大概也不會只有在術、數,技巧、方法上面打轉,大概就是「本來就是這樣」,很自然的一種反應而已吧。以前看到誠則明、明則誠,第一個反應其實是這不是TMD講廢話,左邊水桶倒右邊,右邊水桶再倒左邊,玩文字遊戲不是嗎?

 

《中庸》是子思的讀書、練功心得,當時是因為宋國大夫樂朔上門堵他,還要勞動宋國國君出面營救才能得免,於是有了這一篇心得。心得這種東西文字美、意境高,最大問題就是「看不懂」,如果能有一個SOP、一個標準作業流程,一個必勝方程式那該多好?偏偏變這個字,就是不知怎麼捉摸啊!

 

《莊子》內七篇標題或許可以給出一些訊息,〈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仔細看看、想想,似乎有一個主軸、一個順序在裡面。裡面一大堆故事,拉拉雜雜的,東扯西扯得好像講到外太空去,不過聽故事或許比看讀書心得好,至少稍微聽得懂也可以打發時間吧!

 

《莊子》的故事裡常常出現許多各行各業的達人,有著神乎其技的專業技能。這次我們先拿一個大家應該都聽過的達人——負責殺牛的庖丁來說說吧。庖丁解牛的故事出現在〈養生主〉,〈養生主〉這篇文章當中出現了許多成語、名句,開頭名句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隨著用腦過度症狀開始緩解,愈來愈覺得這段話很有趣味。接下來就很突兀的出現了殺牛達人庖丁。

 

整段故事的名句很多,我只挑出幾句來大概抓一下整個故事的神韻。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在優美的文字與故事背後,牛還是殺了,肢解過程中刀用不用?眼睛看不看?手摸不摸?感官怎麼使用?神到底又是什麼?以前整個故事讀完,總是心中充滿著問號。

 

看似突兀的連結,養生怎麼連到有涯隨无涯殆已,又怎麼連到庖丁解牛?道、技;神遇、目視;神行、官止。其實庖丁解牛還是用刀,不然難道要用念力嗎?那不成了妖怪!眼的視覺也看,手的觸覺也在,該用的工具、五感都在、都用,但不會只局限於這些部分。不斷的在技術、工具上精進,可以成為一方大匠。但是這追求是無止盡的,技藝精進了,但是必然有相對的耗損。技術好的屠夫一年要換一把刀,一般的屠夫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都是耗損。庖丁一把刀用了十九年,還跟新的一樣,靠的就是什麼呢?可以在上面這幾句話中去玩味。好好的一個故事被我硬生生地摘了幾句顯得支離破碎了,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整篇故事多讀幾遍,會愈讀愈有味道。

 

解牛成為達人的原理,跟股市買進賣出有沒有關係?殺牛用哪一把刀,買賣看哪一條線?成為達人與養生其實並不衝突,這中間有許多值得玩味思索的部分。以事練心,以心成事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