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專欄一  體證道德經 】   

活出與時偕行的變化

   

文稿彙整/鄭雅靜

兩個懸崖

圖片來源/ Wix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盡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的觀念來自大腦對事物的解讀與判斷,充滿了習性與根器的影響。像大腦的想像,眼耳鼻舌身意的根識運作,都會引發情緒作用,內心只是大腦錯誤的邏輯結果,讓人很難跳脫既有的觀念。

 

人有本性,本性可依循邏輯而擺脫既有觀念的束縛,單純地對焦自然狀態,了解自然現象的因果關係。所謂「自知者明」,真正明白的人清楚自己的本性。「明」是知道「因」而產生「果」的關係,知道一切發生都只為瞭解自己的本性,隨時修正自心,不用執著的觀念看待一切,在一切發生中捫心自問是否真的看清因果,讓所有反應愈來愈能對焦到自然狀態,藉此找回本性。

 

練功做動作如果都聚焦在別人的「知」上,如想著別人如何看自己或聚焦在動作外形,叫做「知人者智」,但都是巧智,不是「明智」。練功是「自知者明」,往內看自己,反求諸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弱點。凡事實事求是,大巧若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自知者明」,能量才會沛然流動。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一個人想要勝過他人,必得付出相當的代價,這種代價叫做「力」,所以「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完全不同於勝人者,一個戰勝自己的人須備受磨練,付出苦行,在日常生活中鍛鍊加強版的自己。遇到事情時,在起心動念處勝過自己;即使輸了,也沒有任何不愉快的感覺,心靜如止水,充滿感恩,持續不懈的訓練自己,走在悟道、得道的道路上。

 

練功要戰勝自己的內心,往內練,練藏,慢慢修掉動作的枝蔓,稜角稜線自然會消失。呼吸要慢勻細長,八分滿已然足夠。動作適可而止,張力自然呈現就好,不要過度絞轉或剛猛。「揣而梲之,不可長保」,動作張揚必然傷神,也無法靜下來,「自勝者強」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
 

「足」有「止」之意,不是足夠。「知足者富」指一個人擁有的狀態,但人性卻永遠不夠,永遠不嫌多。人在生命長河將盡之際,一切擁有都圓滿,沒有爭端,適可而止,便是「知足」。凡事剛剛好,最好;剛剛夠,最夠。懂得適可而止,大成若缺的人才能自我突破,是真正富有的人。

 

強行者有志
 

「志」指耗用內心的強度,內心使強曰「志」。一個人做事如果都設定使命必達的目標,暴虎馮河硬拼,勞心強而為之,便是「強行者有志」。

 

老子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弱其志」「實其腹」,指丹田蘊藏氣。「虛其心」,指內心要空。「弱其志強其骨」,人體的骨髓通腦髓,骨骼強壯才會生腦髓;反之,過度用腦傷神也會傷害骨髓。練功是柔中帶剛、剛中藏柔,做動作不是比劃或硬抝肢體,而是回到丹田作用。丹田的盪氣遍及全身,氣在衝脈的作用四通八達,不存在手腳的動作,也沒有脊椎蠕動的形式,因為存在即是制式。所謂流動是如環之無始無端,身體內部縱然存在無數空間的自轉,但每個圈圈的結構軌跡都非常清楚,叫做「明」。

 

不失其所者久
 

「不失其所」指在自己的自性分寸之內,做個人能力所及之事而不失其分寸範圍,才能長久。但人很難超越大腦既定的思考邏輯,更難在想法做改變。因為腦的觀念主要來自體神經和感覺神經的訊息,讓大腦做出判斷而下達指令,產生身體的動作。所以練功是在身體上進行顛覆,展開對身體的重新認識,改變身體的神經訊息傳遞而做出動作;在做動作的當下又再度用感覺做出改變,不失虛靜的心,安靜的腦,放鬆的身體,守住內在的空的狀態和流動的法則,用意的覺知活出與時偕行的變化。

 

死而不亡者壽
 

人之養生,其實是養道,有限的物質肉體死亡但靈性的精神不會消失,古聖先賢如孔子、老子距今年代久遠,但他們的智慧作用力仍持續引領世人,是謂「死而不亡者壽」。

 

一個人的修為是修練自己對生命的悟道,老子練出自身的內在精髓,悟出「死而不亡者壽」的神通,覺悟開啟了DNA細胞資料庫,有大智慧。但有神通不必然有修為,有修為也未必有神通,因為人有多少修為才能展現多少神通,否則所有神通都將反作用力到自己身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