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四 股海人生逍遙遊 】
槁木死灰與無限性
蔡育展

圖片來源/ Wix
誠則明、明則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兩個不同路線,一個本來如此,另一個慢慢練養。慢慢練養走的是知識、經驗、技術層面逐步摸索、累積,這也是人類獨有的特質,發達的大腦皮質讓人類能發展出超越動物性本能的機制,藉由經驗的累積而摸索出一套成功方程式。然而工具好用了就放不下手了,人類對於經驗、技術、大腦思考的倚賴也愈來愈深。
知識與經驗並非無用,就是有其侷限性,人類對於經驗法則外的狀況缺乏想像力。遠的不說,股市利多、利空來自於過去經驗的認知,例如台積電產能擴充代表需求旺盛,但是在某個時點龐大的先進製程產能說不定壓力比山大,難就難在轉折點。官知止而神欲行,神似乎是一個感官、思考層面以外的運作模式。
神是什麼?跟經驗法則有何不同?庖丁解牛出自於養生主,養生主前一篇則是齊物論,仍然是出現許多名句、成語的一篇絕妙文章。齊物論開頭就是以槁木死灰這個大家都聽過的成語開始。槁木死灰被誤解太久了,不是一個白癡耍廢,了無生氣的狀態,相反的是一個感知不斷擴大提升的開始。何以見得?南郭子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後,告訴顏成子游「吾喪我」,接下來馬上問他, 人籟、地籟、天籟,天籟「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這時候他聽到了多少種聲音?
後面一系列反覆辯證圍繞著心、識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其實是希望讓人跳脫邏輯範圍、名相。邏輯必須利用語言、名相表達,語言出現的後果則是: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有結論嗎?又來打你腦袋?
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有講等於沒講,沒講等於有講,到底啥啊,來鬧的嗎?
走到這邊在文字上就會寫不下去了,已經沒什麼好講的了,任何文字都是多餘的。什麼都可以,怎樣都好,問什麼都不知道。也難怪齧缺問王倪問了三個問題,答案都是「吾惡乎知之!」我哪知道啊!愈讀愈糊塗了。
識的運作是因果論,有邏輯性,確定性,從電腦訊號的0、1作比喻會比較容易理解。神的層面,則是動念所以顯化,觀察者出現之前以一種機率模式存在,具有不確定性以及無限可能性。就像老師上課提到的,再大的數字只要寫得出來就會有比它大的數字,不去定義的數字才是真正的大。不去定義才能包含所有可能性,發展出一千種不同應對模式,第一千零一種咋辦?從這方向看槁木死灰、吾喪我、天籟,會不會有一種不同的角度,才能超越經驗法則的侷限性。不去定義就包含所有,因為一所以無限,芥子才能納須彌。
今天買了台積電,一個月後可能賺錢、可能賠錢,我們可以蒐集、分析所有市場上可以獲得的訊息確保能獲利,照上面的邏輯,蒐集的動作發生當下,已經不能涵蓋所有可能性的,已經定義了,已經分別了。
齊物論最後是莊周夢蝶,作夢時莊子就是蝴蝶,醒著的時候發現自己是莊子。作夢的時候不用分析蝴蝶,你就是蝴蝶還分析個屁。我不要涵蓋所有可能性,只要知道一定會發生的那一種就好!去夢台積電,合體了託夢給我就好了!
不三不四五窮六絕七亂八糟的一次廢文,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