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練功筆記之一 】   

五識的生成與轉化


莊朝傑

在雲層之上

圖片來源/ Wix

我們對外界環境「色聲香味觸」(又稱五塵,喻其具有染污性)的認知,是透過「眼耳鼻舌身」五根(器官)收受,形成「眼耳鼻舌身」五識(感知),此時第六識(意識)與之併起,加以「思惟」和「分別」,做出「選擇」,選擇有利於自己的部分,結果就產生「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形成煩惱,也由此造出善、惡業。目前教育方式與日常經驗法則都以增長「意識」的「判斷及分別的能力」為目標,以獲得世俗價值與慾望的滿足。

    

「識」各有其限制,如「前五識」各有其接收光波長與音頻範圍的限制,也有嗅覺疲勞、觸覺錯亂的情況,至於「意識」又直接受到末那識「我執」的牽引,而「末那識」是誤認「阿賴耶識」裏累世以來的「記錄、習氣」為「我」而執取,由以上種種因素所形成的「識」,當然有缺陷,必定蒙蔽我們對外境認知的真實性。

     

身體收到外界的訊息形成「五識」(或稱五感),在內心產生「心境」,其間都經過「意識」的「思惟及分別」作用,所以心境會受到「識」的偏執影響,無法真實地感知外界的原意。必須跳脫「識」的干擾,內心直接連結「五感」,才能真實地感受外界的訊息。此時所形成的「境」,則稱為「覺境」,此訓練過程稱為「造覺」或「轉識成智」。「無極」是以「物質」鍛練「精神」,用「可被控制的身體」(物質)去控制「不可被控制的靈魂」(精神),就是用身體「練覺性」、「造覺境」。「覺」不必「心想」而得,不存有「識」的干擾,所以練「無極」不需要想,往內練身體的「覺性」,置身體於「覺境」裏,繼而向外於生活中鍛練,練出「外覺性」,讓個人契合於大自然的「外覺境」、「道」。

 

 人類所以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是因為有發達的大腦半球,處理著「意識」的「想法」與「分別」,以及下達神經訊號以實現由「意識」而來的語言和身體動作。意識和大腦,兩者相倚互需而壯大,人類在滿足慾望的過程,促使「意識」的能量增加,同時也提升大腦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優勢,但也附帶地減弱人類在演化之初的「基礎覺知」,例如對環境的感受力降低:地震預兆、氣候預感、地球磁場定位及迴游、遷徙、⋯。人類雖以科技知識發明儀器彌補,但仍不如一般動物多多,這也算是「意識」發達而造成的附帶缺失。

 

《識的生成》

「識」的生成次序就是「五蘊」,所謂的「色受想行識」。

 

1.色:物質。山河大地、世間萬有,包括動物、植物。受、想、行、識,屬於「心法」。  

2.受:領納、感受。若連結可愛的外境而受,稱「順益受、樂受」。連結不可愛的外境而受,稱「違損受、苦受」。連結非可愛也非不可愛的外境而受,稱「俱非受、中容境、不苦不樂受」。對「樂受」會起貪戀心;對「苦受」將起憎恨心;對「中容境」則起痴心。  

3.想:想像。對於外境加以分析、想像,構成「概念」。在心理學屬於「知」的功能。

4.行:造作,「思」的別名。心的念頭,前者滅;後者生,此落彼起,念念片刻不停,就像走路一樣,兩足互相起落,故稱為「行」。一旦遇到外境,即起善惡之念,或貪瞋痴慢疑等念,因意念而行動,由此開始「造業」,造作種種善業與惡業。如心理學「意志」的作用。

5.識:了解、判斷與分別。

例如:

 (1)對所有事物(→色)。

 (2)接觸它、感受它(→受)。

 (3)想像及分析對它的感受,對初經驗的新事物生起印象(→想)
(4)起心動念,念頭一個接著一個產生(→行),以「意志力」(造作)想要更多體驗。

 (5)由於更多體驗就愈能深入了解、判斷、分別,形成「想法」(→識)。

     

又例如:蘋果是「色」。第一次接觸到蘋果是「受」。對蘋果的外表、滋味、⋯加以想像、分析、形成概念,屬於「知」的範圍,是「想」。然後想要再次接觸蘋果的「念頭」一個接一個產生,此意志(造作)是「行」。在心的意念驅使下多方體驗(看、彈叩、聞、吃、摸)蘋果,對蘋果逐漸形成認識,且能分別蘋果和其他水果或其他東西的不同,是「識」。

 

此五個階段所經過的時間其實是非常短的,幾乎是一瞬間的事。

 

《識的內容與特性》

 阿賴耶識(第八識)是宇宙人生的本源,自無始以來歷刧生死流轉,永不壞滅,保存我們累世以來的業、習性(又稱種子,喻其潛藏但具有未來發展的力量),待特定因緣成熟,相應的業,如種子發芽般顯現,則被「末那識」執取以為「我」。它於胚胎形成時,首先進入肉體,死亡時最後離開,累世恆存但不審慮思量(不審察、不思慮、不量度)。

     

末那識(第七識)誤解阿賴耶識外顯*①的部分為「我」,而執持自私自利的「我執」,它「永恆持續」地審察、思慮、量度,但「不造作」善惡之業,它屬於「潛意識」的範圍。

    

意識(第六識)以末那識為依據,攀緣(連結)「有為法、無為法」(即包括一切事物與想法),具有審察、思慮、量度的性質,產生「了別」的作用,它是「間斷而不連續」,能「造作善惡之業」。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任何一識起作用時,「意識」都與之同時俱起*②,並對「五識」加以「思惟、分別」的作用。

    

在「意識」的作用下,所說出的話、所表現的行為以及所產生的思想,又逆向往回影響到阿賴耶識,就像薰香在衣服上,形成所謂的「習氣、種子」。在累世輪迴或當世,各識間如此反覆來回地互相影響。

    

《轉識》轉意識

若要排除痛苦和煩惱,我個人覺得要「反思」,不向「外境」去尋找煩惱的原因,因為煩惱之源不在外,而要反向朝自己內心檢視,為何自己會這樣說、這樣做、這樣想?隨時且立即發現「識」的蹤跡,才有對治的方向和目標。我曾嘗試「與意識作對」的方法,就是刻意「規避喜歡的事物」或強迫自己「親近厭惡的事物」,以混淆原意識,削減其作用力,殊不知這是「以暴制暴」,創造一個「新意識」跟「原意識」對抗,仍然陷在混亂的意識泥沼裏,絲毫沒有減少任何煩惱或壓力,反而更為激烈。張老師曾教導,應該要以「我是誰」「這不是我」⋯等等棒喝(這也是意識),跳脫「原意識」的鉗制,停止去「想」它,「原意識」缺少這個「想」的滋養,就會逐漸萎縮淡離。這兩種方式都是兩個意識間的作用,但前者是先後兩個意識對抗,而後者是以「後意識」移轉「原意識」,並喚醒我們去剖析(反思)「原意識」,察看它生成的原因。若能一點一滴地減少「意識」的「識性」(判斷、分別),就會逐漸昇起其「智性」,即「轉識成智」;轉「意識」為「妙觀察智」,不再是「分別」而是「妙觀察」。

 

轉前五識

眼識看外表的美醜,進而發覺內心的樸實與善良。

耳識聽其語義,進而聽出其性格、個性。

鼻識嗅其味道,聞香,昇華至聞知其氣,氣是作用力、精神。

舌識嚐其滋味,品茶,品味。因舌連心,昇華至清心、清淨幸福。

    

五感(五識)要自性,不只感知外境的表像,更要不受意識干擾,感受外境更深層次的「氣」,轉「五識」為「成所作智」。

    

我們藉著五感(前五識)感知外界,但意識總都是和前五識同時併起,實在很難完全擺脫意識的干擾以感知外界。但畢竟我們成長的目標是要能繞過意識以感受事物,所以當我們用五識看、聽、聞、嚐、觸外境時,可以試著發掘外境裏「被原意識掩蓋」的美好,可能就會發現情況其實並不是當初所想像的那樣。例如:看著一位長得不太好看的人,仔細看著看著,有時也會發現好看的地方;聽著聒噪甚至責罵的話,耐心聽著聽著,有時也會覺得聲音很有特色,甚至責罵中含著深切關懷的心意,⋯,對於其他鼻舌身識,也是如此進行移轉。總之,認為長得不好看、言語聒噪⋯,都是我「內在意識」的向外投射,而意識的「審慮思量」是間斷、不連續的,隨著時間經過,加上我們的「意志力」的「行」,原意識「長得不好看」「聒噪」就可能被後來出現的「好看」「特色的語音」「感覺被關心」等新意識所取代。若放任習性的自然發展,很有可能會轉為「他罵我,表示他輕視我」「長得這麼醜,好可憐哦」等意識,而愈陷愈深。若能逐漸活絡「意識」往正向移轉的話,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可愛之處,對於原本不喜歡親近的人事物,也覺得没有想像般地難以相處,對萬事萬物逐漸順心,煩惱就減少了。

 

《瘋語》

     

光的「波粒二象性」實驗中發現,當有人或甚至只有儀器監視著光子時,屏幕上就只會出現光斑,若人或機器不監視著光子,雙縫干涉條紋就會出現,好像「光」事先知道有沒有人在觀測它一樣。   

     

看到這段話,我懷疑「意識」可能具有能量,甚至是屬於目前仍無法證明的「暗能量」之一。光子在某種「意識能量」的干擾下,影響到「波像」的產生。而另一情況,當只有儀器在場時,也是沒有「波像」產生,其原因也可能是背後不可見的某處,必定存在著實驗操作者的「意識」,藉著儀器「遠距關注著」這個「觀察」,所以也是受到那個「意識能量」的干擾。

     

這是否又與下列有關,即「宇宙、道」的事物都必須以「空」去「悟」,而不是「理解」,因為理解是「想」,是「意識」,就有「意識能量」的作用,就會像「光的波粒二象性實驗」一樣,會干擾宇宙自然的運行法則,我們就看不到宇宙在清淨無干擾情況下的原貌,也就進不去宇宙的真理(悟道)。而「空」可能是具有某另一種「能量」,它是可以和宇宙的運行相合,或者根本就是宇宙自然運行所用到的「能量」。所以必須以「空」才能無礙宇宙運行,也才可以體會宇宙的真理、「道」。練「無極」時,可以「不要想」的話,就能進入身體的小宇宙,繼而應用到日常生活,在生活中練「無極」「空」,才能知「道」。

 

 

《註》

①阿賴耶識含藏累世以來的眾業、習性,性質多樣且數量極多,喻之以形形色色的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中,待特定因緣成熟,相應的業,如種子發芽般顯現,才被「末那識」執取。而因緣尚未成熟的業,依然潛藏在阿賴耶識中,沒有顯現,也不會被末那識執取,靜靜地等待著相應的因緣。種子(業)的展現時機完全取決於因緣,並非依照先來後到的順序發生。

 

②也有缺少「五識」,只有「意識」單獨生起的情況,稱「獨頭意識」,例如:睡夢、禪定、追憶過去、預想未來、癲狂、精神疾病。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