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功筆記之二 】
「不想」與「感覺」之間的距離
二早班/廖秀雯

圖片來源/ Wix
中樞神經大腦和週邊神經系統(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系統相連,人內心產生的執著、害怕、煩惱、七情六慾,就是從這些地方產生回饋作用。大腦對身體組織有極大影響力,如腦下垂體,它和全身的內分泌都有關。幾千年來演化的大腦,它的運作模式常讓我們陷於很多煩惱和無明中,然後無意識地不斷老化。我們透過身體練無極功法,以專注的意志讓我們在做無極時大腦不去想,大腦便能安靜,沒有時間感、沒有自我感,以達到練神還虛的境界。同時利用感覺神經,去感受老師所說的,身體動作的每個移動,都有如水銀般的波動來推動。
感覺是一種本能反應,如果大腦對感覺有想法,就會將其分別命名為哀傷、憤怒、快樂、不爽等情緒。比如在工作上,有時我和同仁開會檢討責罵經理,口氣很不好時,會被總經理提點檢討,指正我開會過程講話不要這麼兇、這麼大聲。我的經驗值是,責罵別人時口氣要好很難,但若口氣好,被罵者無法感受到壓力,造成檢討效果不彰。如此情境,被罵者要如何處理此感覺的反應,不要連結自身經驗而產生不舒服感?如何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只單純地聽到責罵者要表達和要求的東西而去改進、學習?如同夫妻吵架,亦復如是。也是否如同老師所說,聞沉香,不是聞味道,而是聞氣。聞沉香若只聞味道,產生「喔,好香,有枇杷味.....」,這都是感覺神經和大腦連結,產生了老師所謂的「水族箱反應」,是一種慣性、記憶。聞香要聞氣,感受不要具象、不要文字化、不要給名稱,如此這樣去感覺會是什麼呢?這會是所謂的聞氣嗎?是老師所說的氣,是能量,是自性,而不是「樣子」嗎?
這「不想」與「感覺」之間的距離,我仍在體會中,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真正體悟箇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