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專欄一  體證道德經 】   

不為主,能成其大

   

文稿彙整/沈寧衛

雲, 以及, 傍晚

圖片來源/ Wix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成大:「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大道氾兮」,大道無所不在,充滿動能,可形成上下、前後、左右的六度空間。六度空間是破時空的概念,不受時空限制,是唯一時空,也是無數時空。當「大腦」存有維度空間的想像時,舉凡內心尷尬或大腦衝突的低層次感受,將憑空消失;與人爭執的爆炸能量,也隨維度的提升而被黑洞吸納得無影蹤。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身體60兆細胞依照自然運行的法則,生生不息地運作著,過程中不相互干預、刻意讚美,亦無所謂非誰不可、唯我獨尊的英雄主義,但卻緊密相扣未曾離開,當一切圓滿成就時,皆視為本然現象,無人居功,稱為「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衣是「依」,彼此的意思。天地衣養萬物是彼此衣與養的關係,沒有主從概念。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無私貢獻自己,卻不以主自尊,祂讓萬物自由發揮生生不息的生命張力,就如同父母撫養子女是為了成就他們,而非控制他們;老闆付薪水是為了成全員工,而非藉由薪水控制員工,此稱「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常無欲」,修為高的人沒有私心及目的性,就像「百姓日用而不知,眾人皆謂我自然。」如此「可名於小」,微不可見。他樸實無華,不把自己裝扮成高高在上的高僧上人,但卻微妙存在於每一個地方,樸素平淡得幾乎讓人看不見、感受不到,這才是樹德的功夫。老子說「見素抱樸」即是此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一個修為高的人「不為主」,他隱藏自己,讓自己不存在,所以當眾人歸向他,即歸向一個不存在的歸向,直至能夠謙卑、虛心、脫落地歸向自己,才看見自己,完成自己。也正因他不彰顯自我,不自以為大,凡事只思考如何讓對方變好、更強,才得以成就大眾。
 

無極內息導引是全身無所不在的顯影劑,一個人用何種性格及德性來詮釋這些功法,就清楚呈現自己的樣子,這叫歸向。能夠透過肉體的感受與覺察,看見重視外形、彰顯自我及假裝安靜的自己,才有機會透過功法繼續把「自以為是」的樣子調整到最好,並修掉自大、傲慢、虛榮的我。
 

感受是一切能量的根本,與學識、社會地位無關,再高的學識地位同樣需面臨身體健康、內心格局及大腦價值觀的試煉,故當眼耳鼻舌身的訊息進入身體產生感受的變化時,只讓意隨身覺,不需有額外想法,愈有想法,離道愈遠,最終看誰能掌握感受的力量,就掌握一世,誰能超越自己,不為主、不自大,全然地放下骨、放下肉,把自己放到全然一場空,這才是真功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