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功筆記 】
把變好當一回事,念念不忘
陳國華

圖片來源/ Wix
在中國,有路邊的雜貨店推出ChatGPT的註冊服務,打出宣傳語:「安裝註冊,開機即用,最強AI軟件,一套獨立帳號。」ChatGPT時代來臨,知識取得愈來愈容易。而知易行難自古就是一個大挑戰,ChatGPT的來臨會更突顯這問題的反差性,因為求知識更加容易了。
上張老師的課十多年來,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張老師上課所講述的內容,不時會有發人深省令人眼睛一亮的觀點丟出來,且直抵人心深處。因此在上課時都會準備一本小簿子以便隨時記錄下老師所講述的,過一兩天再謄寫一遍,藉此回想老師所講的涵意,以加深記憶。但懂得張老師上課所說的道理,那只是知識,不是學問。真正的學問是將所懂的道理融入變成自己的精神、思想和行為,而且去實踐、去做到,這才算是真正的學問。知識處處都有,學問卻是要自己去做出來,這才算是完成了自我教育。明體而不能達用,那只是為學的半途。
為什麼「行難」呢?想想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從小時候是對老師言聽計從,老師所講的甚至比自己的父母還要信服;但隨著年紀的增長,自我的意識逐漸增強,而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是一個轉捩點。也就是人在學習過程中原本其心是柔軟的,像海棉一樣不斷在吸收,一直持續到學業結束,但出社會後就逐漸定型。因為在社會上要面對競爭及壓力,所以便不自主的由學習模式轉換為防禦模式,不知不覺中就將自己的心構築起圍牆來。同時人又只會去對焦自己想聽的,只會去對焦自己所想的,也就是人都是用自己的認知去看這個世界,世界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因為在自己眼裡看到的世界就是這樣。你看見什麼取決於你自己的思想,你看到的是自己信念的投射,所以做出來的動作也就有濃濃地自己的味道。另一方面,大多數人隨著年紀愈大心也愈堅硬固執,愈會去對抗而不自知。
心要柔軟,是指要有一顆開放和謙虛的心,願意接受新的知識和觀點,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習慣。這樣的心態,是從知易行難跨到實踐知行合一的重要條件。如果心硬如石,固執己見,不肯改變,那麼就很難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心要柔軟,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是先決條件。不過通常人要到大禍臨頭時才會粉碎心的圍牆,才會被迫改變讓心變柔軟。最常見的例子是檢查出重病上身,在求生意識下才更改生活習慣。所以圍著心的這道牆除須靠自己有想變更好的覺知外,也要有像和尚天天敲缽的提醒,才有機會將其粉碎。
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實是密不可分的。知是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為表裡。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要將知行合一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在事上磨練做工夫,端正自己的意識和行為。王守仁說: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
詢問ChatGPT實踐知行合一的步驟,ChatGPT建議參考王守仁的「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具體如下:
學,就是要學習天理和良知的道理,不要迷信書本和權威,要自己體會和理解。
問,就是要在學習中遇到疑惑時,勇於提問,不要隱藏不解,要求得明白。
思,就是要在問答中深入思考,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探究本質和原理。
辨,就是要在思考中辨別是非,不要盲從或偏執,要明辨真偽和善惡。
行,就是要在辨別後實踐行動,不要空談或推諉,要堅持正確和善良。
這五個環節是相互聯繫的,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在實踐中還要不斷地學習、提問、思考、辨別,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這五個環節中,最困難的是行。因為行要求我們付出實際的努力和代價,要克服自己的懶惰和貪婪,要承擔可能的風險和後果。有時候,我們可能知道什麼是對的,但卻沒有勇氣或決心去做。這就是知行不合的表現。要實踐知行合一,就要有堅定的意志和責任感,不要讓行為與知識和違背良心。
另,ChatGPT告訴我們如何去克服行的困難,需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不要隨意改變或放棄,要堅持到底。
二.要有正確的動機和價值觀,不要為了私利或虛榮,要為了真善美。
三.要有合適的方法和策略,不要盲目或武斷,要靈活和合理。
四.要有良好的心態和情緒,不要焦慮或沮喪,要積極和樂觀。
五.要有堅強的信心和毅力,不要畏難或退縮,要勇敢和堅定。
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克服行的困難,讓我們更接近知行合一的境界。
ChatGPT可以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但卻不能幫我們做,還是得靠自己去實踐。因此斷不可活在自我的圈圈裡,要富養自己,心放軟,抱持著求好求圓滿的心態,則所有的發生都是養分,可幫助我們茁壯自己。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不論如何,要把變好當一回事,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