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三 圖靈集 】
理(識)性中的感(覺)性
阿充

圖片來源/ Wix
凡一切透過語言、文字所傳遞的知識與學習,都不脫理性的範疇,但如何在理性的外表下,培養感性的內在實力,一種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一種超越生死的能量,這才是生命該追求的,才是活過的證據。理性的生活就是慣性的生活,依照過去的知識、經驗所累積出來的生活;感性的生活就是有創造力的生活,透過理解、解構理性,然後重組出人生的不同樣貌。我們今天就來探討感性是如何在這些過程中發生的。
理解
同樣一段授課內容,有的人無法吸收,有些人記下來了,也些人完全理解了。除非是完全理解了,否則知識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早晚會失去的。「如何理解」本身是感性的,是一種覺性,沒有辦法傳授的,是因人而異的;「如何理解」才是真正的資糧,「理解什麼」一點都不重要;「如何理解」是充滿創意的,是沒有設限的,必須大膽地跟著感覺走。「理解」本身就是一種開發覺性的過程,有些人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唸書就可以有很好的成績,應該說他「理解」的覺性特別強。知識是不變的,但是「理解」的方法卻是可以千變萬化、天馬行空的,這個天馬行空就是你開拓的道路,可以永不退轉的存在。
解構與重組
在這個時代,人類已經不需要再努力於知識的傳遞了,用Google就可以找到所有的知識,甚至利用ChatGPT可以產生所有知識的應用,人類剩下的天賦就是覺性,開發覺性才是我們該努力的。如何在理性中包裹著感性,解構與重組是重要的過程,理解了才能解構,解構是為了重組,重組是一種創作,一種更有效率的呈現。解構與重組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眾生,把自己理解的東西轉化成更多的形式,可以更有效的傳遞。解構與重組背後的動力是感性的,是分享、是慈悲、是自然而然的。一個好的老師,絕對不只是傳遞知識,一定是從自己過去的挫折中啟發,帶領學生看到問題,帶領學生自我挑戰,帶領學生自我創造。這整個過程都是解構與重組,解構才能發現問題,重組才能創造解法。一個好的老師不是直接告訴你解法,而是啟發你去發現自己的解法,因為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解法,只有自己能完成自己的解構與重組。解構與重組沒有制式的路徑,靠的是覺性,所以古人說:「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這就是創造力,也是自己活過的證明。
我們常說不要用知識,不要想,但是寫圖靈集要想,準備氣機導引的教材也得想,我時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在自打嘴巴。寫文章、教學都是透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明明就是一種理性的溝通方式,那感性究竟藏在哪裡?難道學員上課或是看電子報都不曾有過一絲絲感動嗎?其實感動就藏在老師或作者在解構理性與重組理性的過程當中,讀者或學生是因為發現一種「哇!原來可以這樣」的解構與重組方法而深受感動,一種有創造力且深具啟發性的方法而感動。而這些方法怎麼來的?從覺性來的,因為用理性來詮釋理性是不會令人感動的,艱澀難懂的文章大多有這樣的問題。覺性是萬物相通的,你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我解決了我的問題就是幫你解決問題。如果上台教學只是為了成就自己,學生是不會有感動的,只會覺得老師好厲害,如果學生會感動,是因為從老師身上發現了一個好方法,而不是發現一個好厲害的老師。老師進行解構與重組的能量來源是什麼?是共好、是愛、是創造力、是靈魂會留下來的東西,是覺性。學生被什麼所感動?被「原來可以這樣」所感動,而不是「應該要這樣」所感動。「原來」是原本就存在的,現在只是有人帶你發現了,帶你發現了一條新的道路,帶你開拓了新的空間。我一直鼓勵學員上台來練習「解構」,不是要看誰說得好說得仔細,而是要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出大家的「覺性」,你真的不能用想的,而是要去感覺,感覺為什麼卡住了,感覺又如何突破了。如果你習慣於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學習模式,那真的要趕快覺醒了,因為永遠無法跟「自己」連結。如果老師的教法讓你有所啟發,那要搞清楚啟發的是什麼,把「啟發的」發揚光大,轉化成一種能量不斷傳遞下去,其實每一個氣機導引的教學者做的應該就是這件事。
我們要在生活中有些堅持,扛些責任,感覺些壓力,到底是為了什麼?其實就是為了創造一個啟發「覺性」的環境,讓自己真的活過,讓自己真的留下些永不磨滅的東西。氣機導引的教學和專欄的寫作讓我有些壓力,但也讓我深受啟發,同時也得到快樂,如果有學員和讀者也因此能得到一點啟發的話,可以進入一個善的循環,那就太好了!生活是理性的,唯有透過理性的生活,才有機會見到自己的覺性,才有機會真正活過,所以說要努力地活,努力地解構與重組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