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六 導引采風錄 】
呂一慈 北中通勤學習不輟
黃坤瑛

圖片來源 / 呂一慈
呂一慈雖人住彰化,卻常看她出現在台北會館,除了周六台中種子班,她目前還上台北周日種子班的課,還有每月一次的香道課。曾有的最高上課記錄,除了二堂種子班,還上二堂入門班及張老師道德經講座。一個星期台北、台中當天來回通勤上四五堂氣機相關課程,一個月光高鐵費用就高達上萬元,還不算學費!她的主要生活花費都與氣機導引相關,她說現只要是可以讓自己身心靈更健康的相關課程或產品,她都很樂於嘗試及購買,單身的她認為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照顧好,不要以後成為別人的負擔!
永不嫌遲的氣機緣
呂一慈在美國唸特殊教育碩士,回國後在國立和美實驗學校服務,當時辦公室好幾位同事都在準備考碩士,受同事影響,原先沒有唸博士計劃,想那也來考考博士班看看,很幸運地在碩士畢業15年後,考進彰師大特殊教育博士班。那時她要一邊工作,一邊唸博士班,壓力很大,尤其在資格考那段時間,她的身體變得非常糟糕,原子筆掉到地上居然都無法彎腰撿起來,她開始意識到身體在發出警訊。她想到之前曾在中國時報看過張老師專欄,也買過張老師好幾本書,就看著書上聯絡電話打到台北會館,台北會館就介紹她跟台中簡玉玲教練聯絡。2007年暑假開始她的入門班學習之旅。
呂一慈笑說這段氣機緣其實已經晚了10年,她跟台中班的教練謝神助大約在同一時期買張老師的書,那時書後有附體驗課回函卡,謝神助有寄回讀者回函,上完體驗課後就跟著張老師學習,持續練功,她就差在沒填回函卡,因此晚了10年基本功的鍛鍊!這也說明了「起而行」的重要性,有時機會就在那裡,端看每人當下的行動力!
角色互換,脫離舒適圈
在學校當老師已久,呂一慈說可能是報應,平常都是自己在駡學生,來這裏重做學生,不時會被張老師電(駡)一下。呂一慈覺得這對她反而是好的,因為有時人需要易位而處,才能去除慣性思考及我執。
呂一慈說她原先也沒想到要上種子班,但當時台中入門班學員陳依青想上種子班,需要找人上課對練,她就一起上了種子班。上種子班前,簡玉玲教練還特別幫她們集訓一下,但台中種子班學員都是跟張老師學習很久的教練級學員,她倆是全班最菜的,張老師當時不知道她們姓名,常叫她們「那兩個兩光的」。她坦誠上台中班壓力很大,完全跟不上。有次因為周六沒法上課,至台北周日班補課,因周日班是最後開課的種子班,學員資歷多數跟她一樣,除了心法,張老師還會親自示範功法,上課壓力驟減,輕鬆很多,本來只是補課,後來變成她又多上了日早種子班的課及其他台北教練的入門課,開始北中通勤之旅。她笑說,有次回家比較晚,她坐高鐵睡過站,竟一覺睡到左營,只好趕快下車又坐最後一班車回台中,當時自由座雖然空位還很多,但她不敢坐下,一路站回台中,怕不小心坐下睡著又坐到南港!
從排斥到體會三位一體
呂一慈是受洗的基督徒,她坦言剛開始聽張老師心法時,很多與她以前見聞不同,確實有些排斥或不習慣。但後來她從心法課中,慢慢開始對張老師所言事物有所共鳴及感動,這也是支撐她持續通勤上課的動力。她說有次她從張老師的心法突然體悟到基督教所謂的「三位一體」是什麼,無外乎就是身、心、靈及上、中、下三丹田的整合。她自認是虔誠的教徒,但卻不受制於一般常見對教徒的規範,如飯前禱告或上主日學等,她說自來台北上課,已有十幾年未曾在禮拜天上教堂了,但她不時還是會跟主禱告,尤其在遇到感動的事物時,就會感謝上帝!
呂一慈會這樣持續遠途學習,她覺得張老師教的不只是身體功夫,更難能可貴的這是套人生哲學。她舉最近發生的事件為例,若是以前,她一定會非常自責,怪自己怎麼那麼不小心,把在國外家人的健保卡搞丟了,害他們領不到6000元普發現金;或開票前沒把去日本的訂位資訊看仔細,還要多花錢改機位。她說她最大的改變是,如有情緒發動時,她就會想到張老師所教的方法——「那不是我」!不要讓五感進來的識覺影響本心自性,事情發生就發生了,不要再內心糾結或自責。呂一慈雖是基督徒,最近對心經卻很有體悟,對「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特別有感!她還提到心法課上久了,比較能理解不同的人對不同事件的反應,並可以用更包容的心去看待,或設法鼓勵學生。如最近有一位患進行性肌肉萎症的學生問她說:「老師,我是不是上輩子做太多壞事,所以這輩子受上帝懲罰,成為一個殘障學生?」她反而鼓勵學生說:「你上輩子是很棒的孩子,這輩子上帝給你不一樣的生命功課,看看你的表現是否還是一樣優秀?」讓學生對未來可以充滿希望及自信!
基本功開始,往內求無而非有
呂一慈建議初學者要認真練好基本功,尤其學會呼吸、落胯、丹田的連動關係,要練好進階無極功法,這些都關鍵要素。另外身體那裡有問題,可以持續只練針對問題部位的功法。她舉例有一陣子她有五十肩,手臂完全無法舉起,她只練螳螂捕蟬之左右螳螂一個功法,每天左右各練100次,持續一陣子後,五十肩居然不藥而癒!
另外她說以前跟一般人一樣,比較會外求去追求「有」,如五子登科,有房有車有成就等,現在覺得人生其實求「無」更可貴,如無憂無慮無災。她期許未來自己朝阿修羅修行邁進,期許做到及找到本心及自性,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做自己就好!
採訪後記:
雖然跟呂一慈周日同班許久,但也是去年九月一起去雪山坑才比較有機會閒聊。這次採訪,讓我非常佩服她的毅力及堅持,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唸博士,45歲拿到博士學位真的很不容易。她把唸博士的堅持毅力也用在學習上。真的敬佩幾位長期通勤學習的同學,我們在台北的學生需更加珍惜可以近距離跟張老師練功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