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是我聞 】
動中守靜,讓「覺」醒來
文稿彙整/鄭雅靜

圖片來源/ Wix
記憶感覺,不記憶認知
人腦會把外界訊息轉為記憶,有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之別。記憶的運作是神經細胞活動的電子脈衝,經神經元彼此相接的突觸,神經遞質依訊號傳遞方向進行溝通聯繫。訊息停留短暫時間叫短期記憶,再到海馬迴,儲存成長期記憶。
簡單的說,感覺記憶是幾十秒就稍縱即逝的記憶,用過就丟。短期記憶會依訊息的意義來延續記憶,但儲存量有限,如登錄手機號碼、流水帳的工作記憶或臨時抱佛腳的背誦等,短期記憶在事件完畢後就會消失。長期記憶就不同了,在累積過程充滿了「識」的認知,人只要一認知,就會經由腦神經元在區塊中記住,再讓身體的體神經去執行。知識就是記憶的內容,有個人的經驗,也有眾人集體的回憶和經歷。
其實「識」是很固執的自我。譬如味道,不同的人可能喜好不同的氣味,大腦把嗅覺連結到人事物所產生的長期記憶。當鼻嗅球的感覺記憶發揮:哇,好香!大腦一歡喜,就把這個記憶轉到短期記憶;繼之,腦的「識」知道沉香的價值換算屬於昂貴,又繼續轉成長期記憶。
先入定,再守靜
但人要練到意本身,卻不能通過「識」的認為,必須入定,讓靜出來。那麼,要如何入定?一切想法要進入自己此刻的當下,定住念頭,沒有想法,不能讓大腦的念頭散逸到眼耳鼻舌身五感的世界,而要把眼耳鼻舌身通通定在當下,叫入定。因為物質一攝入就會產生波動,從波粒二相性來看,波是因,包是果,人若對焦就形成認知的物質,若不對焦認知就會演變成能量。如果動作變成長期記憶,都在外形,人會跟著認知中的正解或標準,隨長期記憶而下運動神經指令,而不是用感覺記憶做動作就麻煩了。
當眼睛不投向而能看,耳朵不投向而能聽,鼻子不投向而能聞,一切都只是能量進入而不會起心動念,如同香道不是聞味道或進行識的認知,而是一種感受、一種情境,也是學習靜的本然狀態。如此聞香是在聞氣,氣是一種作用力。所以要先入定,讓靜本身出來。
動中守靜,讓「覺」醒來
練過無極的人都知道,無極的每個動作都不一樣。做第一個動作,第二個動作一接續,馬上就忘了第一個動作;第三個動作一流過,隨即就丟了第二個動作;俟到做第四個動作時,渾然已忘了第一、第二、第三個動作。如此三番二次的記了又忘、記了又忘…,動作始終都處在一種打散的狀態。
所謂感覺你的感覺,「覺」不需要去感,「感」是特意做出某種感覺;用「感」去追求「覺」無異是緣木求魚,因為覺本來就在,覺是醒來的,叫覺醒。無極在訓練感覺的記憶,而非皮質的長期記憶,感覺只在當下,所以先形成感覺,前提是停止「識」,練出「覺」的能力——覺察力、覺能,回到真意的狀態。若能入定,靜自會形成覺的性質,讓覺性出現。
當動作一次又一次到達感覺就止,不轉向短期記憶甚至長期記憶,感覺會越來越膨脹。正因為忘了,所以必須再感覺,當記憶持續膨脹之際,動作在雷同處卻有所不同,就會持續發生不同的感覺。感覺是動作的探索過程,我們是感覺而學會無極的動作,大腦的狀態是靜的,所以是用動來淬練靜,動中守靜,在不斷地做空中,而靜不空,是做空、守靜,人就會一直處在覺的變化中,最後只要一感覺就會做動作,在「境」上發展形成「空」的運作。
起式的動作要訣
「覺」醒過來後,從入定開始練習,入定而後靜。人在了無身體動作的過程中進入本然態,亦即所有念頭都在當下凝念——入定。在動盪中守住靜,守到靜的極限就是「守靜篤」。經此一靜,腦細胞直接靜下來,動作才開始起式。
一、開腳,一分為二,橋流水不流水
先提右腳,覺到每一根腳趾,從腳大拇指循序二腳指、三腳趾、四腳趾到小指,用意念帶著氣,由腳底外緣繞到腳跟,這是身體波動到全身,流動到內緣到湧泉。尾閭中正,身體不能歪斜。
再從右腳跟盪回,藉離心力重心到左腳;再往內旋,膝蓋往內的感覺;內扣,才不會傷膝蓋。鬆開右腳的大拇指後,身體再回正;膝蓋不超過腳尖,氣會到腳底。務必先感覺到腳底的氣的作用後,從腳底的感覺凝聚,感覺到湧泉與百會之間的兩條線,用意念將百會、湧泉兩點拉開。亦即,在功能作用上不耗能而拉開兩點的距離,一切皆由意,而能輕鬆達到身體空間的位移變化。
然後,從腳底到百會,身體會逐一拉開。在動作中逐一理解流動經過身體哪些部位,身體不能出現任何突兀或彎曲處,所經之處的受力點都必須平衡,腳底狀態決定了受力點的平衡與否。
起式一分腳的右腳往右打開,左腳同時向左開,是橋流水不流狀態。右腳往右方移動的動能,也會讓左腳產生同時往下的力學;腳越打開,向下的垂直力越遠,形成向量,座標,也形成矩陣。除此,開腳的動能產生一分為二,叫分腳。左、右腳要平衡,這是陰陽兩儀,有了垂直力的發生,才產生水平的寬度,這是奧妙所在。
二、虛實生變化
再慢慢開始,當身體動作一分為二,分太極,生兩儀,繼而檢視全身從頭到腳的空間,開始手腕的動作,通過全身能夠轉動到哪裡的感覺,感覺就到那裡去,陰陽持續在「空」中變化,一切都是虛實的變化。
無極的動作沒有形,任何動作都能在做空裡形成。就像千年出土的《道德經》可以讀通後斷字、斷句賦予詮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斷的生生不息。人在動能中還原到最後一還是一,二還是二,三還是三。三生萬物,萬物即萬物,自己就是萬物本身。「一」就是一本身,「二」就是二本身,道在一一、二二、三三中,完全都存在。「一」等於「二」是道的存在,因為箇中只有覺醒,覺醒是身體的真相,內心的真相,也是識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