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功筆記・之一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養老,養其用
莊朝傑

圖片來源/ Wix
編按:本文原發表於班級群組,張老師閱後妙批:「格物有為,致知無為!格物存善去惡,致知任由本心!」
《養老》
人從出生開始,體內毎一個細胞就逐漸老化,雖然大多數細胞都有新分化的細胞替換衰老的細胞,但仍是一種「老」的形式,畢竟分化替補的速度與品質會逐漸變差,何況另有一些組織細胞只能變老死亡,永遠無法更換。衰老表現在體內器官的結構、生理機能、外觀、行動以及心理層面,「老」雖然在以上各方面透露蹤跡,但決定性的轉捩點是「心老」,也就是自認為「我力不從心、我確實老了」,或是親友生病、死別的暗示。如何延緩「心老」的發生,是「養老」的主要目標。
人們對於「老」的應對方式大概可分成三種類型:
1. 認命型:
心的堅固性很低,一到退休年齡或普世認定「老」的年紀,或生活能力(體力、記憶力)無法如願,心就投降於「老」,只能沈浸在榮耀與悔恨的回憶裏,拒絕新事物的接觸,抓著逐漸流失的生活能力,終將被社會前進的巨輪壓縮其生活的空間。
2. 代償型:
當發現「老」的表徵,心仍然可以不服老,但卻以他種方式遮掩,高比例的旅遊或社交活動(插花、土風舞、勞作、烹飪⋯)宣示自己依舊具有活力,仍然過著有品質的生活。活動本身或旅遊並沒有錯,但不能成為主體,畢竟它們對於「養老」沒有助益,而且「活動頻度」的多少,恰恰透露其內心不安的程度,其實這也算是「心老」。這些活動之所以對「養老」沒有幫助,是因為它們只是追求五感(眼耳鼻舌身)的樂趣,增長「知性」的精彩與刺激,掩飾「老」的訊息,對「心與意識」的安定少有幫助。因為「老」的過程是一種「捨」的本質,但這些活動將會增加「待捨」的量,增添「養老、安老」的難度。
3. 利人利己型:
心要「知老」、「服老」,但是要「發揮老」。「老」雖會逐漸失能,但要發揮剩餘的能力以創造功用,無私地利益他人,如:讓人免於痛苦;讓人得到安慰或快樂;讓人知識、能力、事業的成長;甚至助人心靈的提升,這些都是利他的事,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體會對方的快樂、成長,獲得「隨喜(跟隨對方一起快樂)」的快樂,所以也是利己。能夠體證自己剩餘的價值,接受「自己的能力逐漸流失」,但依然做個「有用」的人,這才是正確的「養老」模式。它不是讓我們的「五感」獲得「樂趣」,不會養大我們的「識性」,當然也不會增加「老、捨」的困難度。
《處虛》
在功法中;在無極的每一分式裏,都「同時」存在「重心所在;實」和「非重心所在;虛」的部分,且兩者「相對應地」存在著,我們意念必須著重在「不是重心所在」的那部分(處虛)。
在修養中,必須專注在自己的缺點及弱勢方面,「減少或消除」缺、弱點,比「增強」原有的優點,更有助於整體修養的提升。
與人相處之道,必須讓自己處於謙卑低微之處(處虛),則可減輕前進的阻力,也有較多磨練的機會。
《格物致知》
「格物」是探求外在事物的原理法則,但事物「真實的本質」是不變的,所以我們探求的其實是自己內心的意識和念頭,所謂「看到對方就是看見自己」。格物;確切地說是藉著「對外境的看法」以剖析「自己的意念」。
「致知」應該有兩種解釋:
1. 經由「格物」可以將我們的「知識」擴展到「極致」,對萬事萬物瞭若指掌,所明白的事物極多,且極深。
2. 致,就是到達;知,就是智慧。藉著「格物」了解自己所有作為、思想的最源頭,內省並修正,終能對萬事萬物的認知不受意識妄念的影響,成就「究竟智慧」,只有觀、受、覺,沒有自我所做的「分別」,所謂「轉識成智」。
所有修行均需經過「信、解、行、證」步驟,解行並重,知行合一。先將個人修好,是「誠意、正心、修身」,繼而擴展至身外的人事物,以達「齊家、治國、平天下」。
附錄 王陽明(守仁)偈語: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存善去惡;為格物。
與大家共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