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二 體證道德經 】
「微明」是練功的作用
文稿彙整/楊清雲

圖片來源/ Wix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興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抱一」是練功的原則,本章第三十六章「微明」則是練功的作用。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本章的「歙」、「弱」、「廢」、「奪」意指人要讓自己強,一定要先弱。弱了,馬上強;強了,馬上弱。
以吸氣、吐氣為例。小嬰兒出生一定是先吐氣,才能吸氣,所以,要拍屁股讓嬰兒吐氣以暢通呼吸道;在練功的運用上則是先闔、後開,譬如,「枉則直」,先「枉」,彎曲讓氣下行,而後「直」,打直讓氣上行,吐氣在當下。動作時,要把人拉下來,必須先抬高對方的位置,如「九鬼拔刀」的開闔運用就是在張、歙之間,欲將對方闔之使其往下,必先「張」之。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興之。」
這些都是身體的反面操作。做動作時,想要表現甚麼時,能量及動能反而會被肌肉搶走。因此,想要到達甚麼,自己反而要先鬆掉。
「是謂微明」
意指上述這些都是身體非常快速、非常精微的換算過程的覺知。
「柔弱勝剛強」
「柔弱」就是前述「歙」、「弱」、「廢」,講的是練功時的動能狀態;想要取身體的氣能時,不能緊握拳頭,而要放掉力量,才容易得氣;柔弱、鬆柔的力量絕對比剛猛之力更容易得氣。「廢」就是不要太用力,精神雖然萎靡,但大腦、內心很清楚,外廢而內清明,如此則耗能較少,內在的氣機旺盛。
「魚不可脫於淵」
「淵」就是指歙、弱、廢、奪。練功之人如魚,不可脫離歙、弱、廢、奪的狀態,也就是要「心善淵」,心要藏得很深。魚如果脫離淵(水),馬上就會乾涸;人如果脫離氣的作用,馬上就會衰敗。對照第二十二章「抱一」的練功原則,「枉則直」的「枉」、「敝則新」的「敝」,都是歙、弱、廢、奪之意。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意指「張」、「強」、「舉」、「興」,切切不可讓人看到。人生在世,和自己生命密切相關且必然會失去的只有時間,其他其實並無損失,為何?因為時間不屬於你,其他一切都來自搶奪他人之物,譬如自以為是的尊嚴、自我設定的懊悔、唯美主義、自私自利強求一切⋯⋯等等。人生是「大成若缺」,痛苦來自求全。所以,愈會抱怨或裝牛逼的人,都是枉求「全」,如果不明白「曲」之妙,人生將會過得很痛苦。
老子沒有告訴世人甚麼道理,只是提出一種「反思」,給你「道」的必然性,由個人自行理解;倘若能夠理解道體的「道」且能行之,履行「道」的樣子便是「一」,其德性(道之德)便成為自己;德性之內就是氣,氣為「一」。人只要遵行這個法則,即為德性所在,也就是養「道」。所以,練功不是養身,而是在修人道。人道不同於人的德性,人的德性是人為的仁義禮智信。
練功到一定程度,人性已慢慢被修練磨平,生命的「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已被棄於一旁,已經在道的運用中,如「曲」、「枉」、「漥」、「敝」,懂得「心善淵」,處柔隱剛,讓自己處在最低處,「國之利器」的強不可示於人,人才擁有了道之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當人之所行已經超越了自己,不為己而做,便是道之「上德」,「下德」之人奉行的則是仁義道德。下德之性是做人的層次,稱為「德性」,是人為了要有所得而做出的德性,內心有目標、有所圖,如仁義禮智信就屬於此。所謂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故仍有層次的侷限。但「道」者不設定目的,不談層次,只有活在當下。因為「上德」是無限、超越的存在,是總源頭,所以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