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疑義相與析 】   

 活躍五感

   

莊朝傑

珊瑚礁潛水員

圖片來源/ Wix

生活的事物大分為兩種:一是耗能的事物,如:上班、運動、旅遊⋯⋯。這些並沒有不好,它們讓我們獲得樂趣、體能、薪水,只是要用我們的能量去換取。一是蓄能的事物,如:*品香、*品茗、聽大自然的聲音、欣賞大自然的景色、體觸大自然的水、風、土石、動植物⋯⋯等。這不會耗損我們的能量,反而會活躍五感的精彩度,提高五感的敏銳度,增長五感的靈性。

 

最初粗的五感存有「識」性,同一種生物的各感(如人眼、人耳⋯⋯)都有其特殊的頻率,不同物種(如人與狗),同一感(如耳)的頻率差別更大。當五根與外境訊息的頻率達成共振時,就能接收該訊息,眼收到相應的光波,耳接收相應的音波⋯⋯。若經由鍛練、修行而提升各「感」的靈(受、覺)質,五感所感受到的不再是形而下的「色聲香味觸」,而是更高層次的「覺受」,即稱「轉識成智」,逐漸轉五識為「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的種種變化(神通),其頻率契合「自然」「道」,蘊涵空間、時間(宇宙)的故事,此頻率稱為「道頻」。「道」為「一、無極」,沒有「陰陽」,沒有「分別」,此時五感的「道頻」不只共通,而是「一統」「共同」,所以各根(眼耳鼻舌身)都能感受其他根的訊息,如「眼」亦可感受到聲音、氣味、味道、觸感,其他各根亦復如是,這可能是「眼耳鼻舌身」在大腦的各個對應感覺區,各區之間「賦活」了新的連結;或是感光細胞發展出可和音波共振的能力,即「看到聲音」?確實真相仍然未知。

 

註:*「品」有三個口,代表一個居中和兩個左右對稱的入口,居中的入口所接收的是「粒子」的形式,隱喻鼻(外雖兩孔,後合成一腔)及舌,左右對稱的入口所接收的是「波」的形式,隱喻眼睛及耳朵,因為「波」的前進有其方向性與先後順序,所以必須要有距離分隔的兩個接收器,才能建構立體感及確定源頭方向。

 

「品」是指高層次眼耳鼻舌的作用。

 

讀者A問:

 

上文提到「最初粗的五感存有『識』性,同一種生物的各感(如人眼、人耳⋯)都有其特殊的頻率,不同物種(如人與狗),同一感(如耳)的頻率差別更大⋯⋯」。五感的識性應該是後天習染而來的,跟最初天賦五感的「根性」不同。而人與其他物種天生本具的五感根性,應該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人跟所有生物一樣可以感知宇宙細微的訊息(比如地震、海嘯,氣候的微妙變遷),人因為「識」的介入,蒙蔽了這些能力。所以,人跟其他物種的差別只在人是含靈的生物,而這個「靈」正是兩面刃,靈識、靈覺,都是「靈」發展出來的。

 

作者答:

 

*「初粗」是指未經鍛練,完全受「業」牽著走的最原始、最粗糙的狀況。

 

*五感的識性(五識),本身沒有「思量」「分別」的作用。覺得「好吃」「甘」那也是「六識(意識)」所作出「分別」。「五識」只是單純提供資料供「意識」去作「分別」。

 

*「習染」發生在第六與第八識,發生在第六識的習染可在當世表現,也可向上習染第八識存檔,等待相應的後幾世才表現,那就是「業」。前五識應該沒有習染的作用。

 

「習染」由累世的「習性」「業」及後天的經驗(風俗、文化、教育、生活、⋯)而來。

 

*各類物種相同之處在第八識(本心、本性),有情眾生皆具同等佛性,只因妄想而有不同。例:人和動物執著相同的瞋恨時,卻因「意識」能力的不同而有非常不同的表現。因為人的意識力強大且細緻,太會想、太習慣於想,所以也遮蔽最基礎、最保命的動物求生本能。

 

*成也是「意識」,敗也是「意識」。它就像部屬一樣,能力差者,做不出什麼大事,但也闖不了滔天大禍;能力強者,所造的功過不是極好就是極慘。所以我們先要增強自己的意識力,且重要的是要讓它不走偏,就是用強大的意識力,造善業。接著向上提升,消除「意識」裏「善、惡」的分別,不是「善惡不分」,而是接受各方各種的「相遇」,以「養大的意識力」合宜的與之相應,沒有「應該」或「不應該」,也沒有「造善」「造惡」的念頭。

 

讀者A再回應:

謝謝莊醫師的精確分析。我是搞不清楚第幾意識在幹嘛啦!不過,「業」這個東西就有點說不清楚了。人類演化的漫長歲月裡,所有生存經驗的累積都可以算是「業」,怎麼「修」也消不掉。所以,悟道的人會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又說「無來無去無大誌」……,一念頓銷千萬劫。也就是說,人啊!根本不用修,不用鍛鍊,只要不想,就沒事可以睡大覺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