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世界怎麼走到沒有回頭路?
文稿彙整/李明

圖片來源/ wix
處厚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萬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
道的外形總稱叫做「德」。「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叫「道德」,下德是「仁義禮智信」。一切的外形都有真假,上德是結合內在而有真正好的外形。上德和道是一致的,但是道並不放棄下德,「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下德不是壞,只是忘失了內在本質。所以道會希望下德也包含內德,最後一樣都能變成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不需要為了「道德」而表現外在,因為它的內在本身就有德了。下德是仁義之人,每天唯恐失去德,總是小心翼翼,刻意用仁義禮智信表現「德」的樣子,結果卻「無德」。上德下德不是區分人的貴賤,只是層次不同、維度不同。老子講的有德之人,一定是大直若屈,大智若愚,外在混沌,能量全部聚合在內部。
做動作時如果一直耗費精神在外形的表現,內在的能量就不見了。要讀懂這ㄧ章,首先要知道外在跟內在。「下德不失德」,就是努力表現德的樣子,結果能量用盡,內心反而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內心無求,不需要做什麼,但表裡一致、內外統一。上德無為是外在沒有作為,別人看不清楚他在做什麼,但卻有豐富的內在;不需要做什麼,他已經在了,是一種超越存在的在,無在而無所不在。「無以為」不是不為,是不用作為什麼,他的作為內化到最裡面,外形看不出在做什麼。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無為是指對外表現得彬彬有禮,但充滿了目的性,從未真正成就什麼。下德是內心跟外在衝突,內在有目的、有所求,但是外在表現得無所求。下德無為而有以為,表示還看得到他的內在;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就是連內在也看不清楚。這不是繞口令,而是在講層次。
上仁無以為,上義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像孔子那樣周遊列國、看起來很有為,因為內心也真的存在仁愛與忠信本質,內外是統一的,這是上仁。上仁雖然層次比下德低,但至少內心平靜,他為而無以為,內心勝過下德。因為上仁雖然一直做,好像很重視外形,但內在是真的。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有種人在做人上會兩肋插刀,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寜願捨己為人,這最多也只是義的層次。練功要在空中流動,「致虛極,守靜篤」,才能進入本性的自在。但上義者企而立、跨而行,做動作努力在外形上,充滿了目的性。
「禮」是道的崩壞之端
接下來的層次,就是開始裝牛逼了。「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禮和上義一樣,都是為之而有以為,但上義只是有目的,上禮卻忍耐不住了,開始動手動腳。都對你這麼好了,你敬酒不吃,罰酒就來了。如果你對一個人很客氣,動不動送他禮物,但是對你特地由國外帶回的巧克力,他還嚷嚷說好難吃,你會不會賭爛?你的心意,沒功勞也有苦勞,你是不是覺得那個人很討厭?上禮為之而莫之應,莫之應就是人家不給你相對的回應,你就惱羞成怒,為這個「禮」而賭爛,這就是上禮。上禮是一定要禮貌,但內心根本沒那回事,所以完全背離道體,跟道的世界相反。
有送禮必有回應,只是官場文化。禮應該是出自內在的一種表現、自然流露,不要內在沒有敬意,表現出來的禮數卻很多。老子講道的禮是什麼樣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仁就是道之法,道只生之、育之,再來你要怎麼樣,隨便你,它不對你做任何的干擾、控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禮很容易騙人,有時存乎一心,有人是在仁的層次,他的禮出於內心,不虛應,懂得回饋感恩。但問題是你不知道誰的禮是真的,因為可以偽裝成仁的層次。所以社會因禮而成,也因禮而亂。還有很多人毫無禮節,在道德仁義以外,惟恐天下不亂,就更要和他們保持距離。
如果你能給上義、上禮之人一種眼神而讓他悔改,這就是一種布施,這叫逆增上緣,也是一種上仁。道沒有討厭不討厭的問題,道不怕人家討厭,莊子說道在屎溺、在瓦甓、在稊稗。一個有道的人,才能給上義、上禮者這種眼神。你的眼神是真的發自內在的真誠,而非出於報復、討厭,否則人家回給你的當然也是討厭。被我罵走的學生都不會討厭我,只會很怕再遇到我,因為他們討厭的是跟我的關係,而不是我的本體。因為即使他不同意我,也未必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只是受不了那個關係而已。
辨認層次差異,進入生活,成為「道種」
努力去看這樣一個一個的層次,把它帶進你的生活,反覆在自己身上看,看你是哪種人?一開始會很亂,像繞口令,讓人想不清楚,沒關係,只要每次做什麼的時候都想,「我這樣做是我嗎?」這樣你就會進步,最後你就不敢做什麼,只求內心是不是真的這樣。有怎樣的內心,就會怎樣生活,是怎樣的人格,他的心一定擁有相等的力量,這叫做心力。
人一定有多重自我,父母親對孩子就是道,對自己的家人、朋友,你可能講仁義,還有一部分的你是講「禮」,我們就是一個綜合體。這一章老子教我們兩個字,叫做「超越」,我們要由裡面返回道體、提高維度。希望你們變成這個地球裡的「道種」,在練功的時候要內化、要處虛,不要練到外形去。這樣默默去做,反正這一輩子,你是為自己而做,別人是否認同、討厭,都沒關係,為什麼不敢努力修練自己?等你修到德行出來了,而且完全反應內心的程度,德就會超越到道,形成你真正為社會付出的貢獻,最後功成不居,「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如果連禮都沒有了,社會就會講「信」,表現得很信任對方,其實是讓對方不要背叛他,這就是「巧智」。假使活在信的層次,遇到的都是訂合約、打官司爭輸贏這些麻煩,一天到晚跑法院。所以遇到有禮之人要小心,一個可信的人他都不表達什麼,在義的層次裡就是一句話,黑道不用打合約,打合約都是白道,黑道反而比較有義。
超越,再超越
「前識者,道之華,萬愚之始。」華就是作為,道有道仁、道義、有道禮、道信,所有這些道的華叫「前識者」。這裡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外在的意思,一個是內在良心的本質。道的裝飾,是所有上層次往下淪落的肇因,德往下淪落至仁,仁往下淪落至義,義往下淪落至禮,禮往下淪落至信,其開端,就是萬愚之始。
你要做道還是做人?做人簡單,做人就是信以後的人,只要能滿足就好了。太簡單了,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很簡單,有什麼欲求就做什麼。但是你必須在道體裡面,並不是說你不管信、禮、義、仁,而是要比它們還高明,這是超越!你已經不需要用仁、用義、用禮的層次來表現生命本質,而用一個更大的存在表現自己。這就是老子講的,萬愚之始在禮。
老子講到很多種人,聖人、君王、王、侯王、君子,提最多的是聖人,比較少的是君子,這章是唯一提到「大丈夫」的。這一章對氣機導引的初學者來說,就是叫你不要扭來扭去,往拉筋、減肥這些外形走,而要透過八大原理往內走。「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厚就是內心、內在,處在深厚的內裡,不要在表層、形式上。薄到形式上就是禮,都是表面的行為。大丈夫不要在表面下工夫,得往厚度中向內耕耘,外在不需要過於華麗。由外而內,由外在的形切入到內在的自己。動作不要在表層的肌肉下工夫,而要往內部的紅肌深層走。
「故去彼取此」,彼就是外在,此就是內在,要去掉外形,留下內在。每個生命都是道所化生,只是你的道性沒有好好雕琢,靈力不見了,沒有辦法驅掉欲念的心魔,所以你只能汲汲營營綑綁自己,然後用仁義禮信種種道德來責備自己、批判別人,弄得大家都痛苦。去彼取此就好了,把自己內心管好就好了,找出內心那些東西的原由和對治方法,那就很快,用這個作為去完成道。
搭一座「道橋」,助你滌除玄覽
我講老子是希望能搭一條橋,讓它進入你身上,讓你能夠真正做到,產生對你的效應。所以我還教你們一套無極內息導引,讓你們清洗乾淨,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效益。很多教學要結合當下的整體環境,必須有個道場,在波動的共振裡。
一個沒有用的人,常看起來慈眉善目,因為他付出很少,卻得到很多,所以內心很滿足。這種人你跟他在一起毫無意義,不要把他當上人,跟他學習什麼。他沒有煩惱,因為什麼事情有別人擋,不需要為社會奔波,內心沒有風雨。那種臉我最討厭看到,因為那不是人生。你不要以為那就是「道行」,道行是出生入死,老子講「出生入死」,道行是「無為而無不為」。最美的臉是充滿稜角,看起來很有個性,但是銳角都已磨圓。
因為你太爭奪了,一旦遇到表面上不爭奪的人,你就投射了,其實是因為他沒能力爭奪。生命的邏輯就是這樣發生的,你這就造就了對方。你看到有人躲在深山修行樂,你就會拿錢贊助,因為你需要那種自在快樂,這是非常大的誤會。你在這紛擾混濁的人世間忍辱負重,而他們是「下德不失德」,怕失去,所以在那邊修,他們有什麼功德?大家都去說法,看誰講得好,這個社會就步入「禮」的世界,都在講表面、講道理,世界就沒有回頭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