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導引按蹻・之一 】   

 助人利己,別開生面學治療

 

黃惠如

蝴蝶

圖片來源/ Wix

六月底才開始去聽會館治療課,足足落後兩個月的進度,期許自己要更認真,每次上課,仔細跟聽老師連珠炮似的口語解釋,從頭到腳順著走完每條肌肉骨骼,深怕漏聽了任何細節。但每次老師講完就只能在一旁乾望著其他人熟練的按揉掰轉,對剛聽到的內容毫無頭緒馬上忘記。老師叮嚀著,該熟記每條肌肉每塊骨頭,但是老師同時也告誡所有人,就算書看得再多,熟記了還是不懂治療。頗有哲理深意的描述!那麼難記的肌肉名稱骨骼名稱,到底要記還是不用記? 到底治療是什麼? 一切的問題,在雪山坑的六個晚上,獲得觀念的澄清,同時也從實作操練的機會中初步體悟了疼痛治療的核心邏輯,誠如老師一向給我們的五感訓練,與身體對話的練習,不斷的從與練習對象的口語與肢體互動中感受和覺察,為未來的學習指引了明確的方向。以下列出個人這六個晚上粗淺的領悟。

 

首先,為什麼要學治療?學治療需要什麼條件?什麼人可以學或是什麼人適合學?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應該先理解老師教治療的動機是什麼?老師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是為了我們自己。學治療是學著認清自己身體發生的一切現象,了解因為過去生活的哪些因,造成現在的疼痛不舒服,而這個不舒服,我們應該怎麼去面對它處理它:如果處理了,結果是什麼;如果沒處理,結果又是什麼。這些病痛跟自己的生活作息的關係是什麼?若希望治療好以後不再復發,需要做哪些事?

 

治療的方式不一定是我們親自動手,學治療的目的是有了概念後能判斷病因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的方式。事實上,身體的病痛有很大的機率是我們自己處理不了,需要借助外界醫療資源的幫助,就好比老師腰、膝蓋、腳踝上的傷,老師懂得怎麼治,但自己就是按不到轉不到,不向外尋求醫療資源的幫助則難以達到治療效果。前些日子老師遍訪名醫,但效果有限,因此最終老師選擇教會可以幫他治療的人,用對的方式幫自己治。學治療的目的是知道哪一些治療處置能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不是沒有概念完全盲目被動的接受別人的處置。

 

其次關於身體功能與結構。基本上身體健康就是身體結構正常與功能運作正常。身體結構可能因為日常使用施力受力使用不當,或是因外力影響受傷而偏離移位造成疼痛、功能無法作用,或是其他部位因代償而有更多問題產生。十八套功法還有無極內息導引是主動的強化鍛鍊,讓身體各部位結構穩固(身正氣正),功能正常。而接受治療則是被動的處理結構或功能的問題,治療者必須先判斷疼痛不舒服的根源是結構問題還是功能問題,再針對問題施以合適的治療方式。例如駝背可能源自背闊肌無力造成,受背闊肌功能不彰影響而產生結構問題,如果不處理,假以時日會影響到心臟功能。此種原因造成的駝背,可以從練習做出能讓背闊肌有力,發揮功能的動作開始,直到背闊肌有力了,背自然就能挺直了。

 

又如肌肉過度使用造成的氣結或筋膜硬化的疼痛,則是需要使用按壓揉等手法讓肌肉筋膜放鬆,氣結消失,肌肉筋膜恢復彈性,再加上活絡的藥洗,能加速代謝老廢物質,舒緩疼痛恢復功能。印象很深刻的是看到老師因為車禍膝傷後遺症,造成膝蓋僅能九十度後彎,很難做出蹲下的動作,這是一種功能失常的現象,還有指按老師的膕肌和膝蓋後側有明顯偏硬的觸感,小腿部的肌群有許多氣結分布。經老師指導轉膝蓋,按壓揉鬆氣結,再經過空間調整動作(結構調整),當場使膝蓋能更深度彎曲,腳跟竟然可以碰到臀部,這就是結構調整加治療手法使功能能夠正常運作的實際體驗。

 

接著是治療手法與工具。學會治療第一步必須熟記骨頭肌肉筋膜等組織名稱,但是只做到這個絕對不夠,因為每個人高矮胖瘦不同,組織分布比例也因人而異,有人肌肉強健結實,有人肌肉比例少肌無力脂肪比例大,光治療按壓的深淺度,就會因被治療者體型年齡特質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斷,而且身體是活動的,有些時候身體組織的位置會因姿勢變化等因素而有位移偏離的現象,記得練習時曾經為了找一條神經,明明按到指定位置就是找不到。因此學治療第一步熟記身體組織部位分布,這只是老師教學時讓我們辨識方便的手段,利用組織的名稱引導我們盡快找到對的位置,牢記名稱與位置等同是熟記整個人體部位座標系統。

 

其次要了解各組織的結構與功能特性,才能從被診斷者的日常行動中找出不舒服的原因。人體是小宇宙,一個動作的產生不僅是特定部位的功能運行而已,也牽涉到相關部位的連鎖作用。例如老師的膝蓋受傷,影響的不只是膝蓋而已,向上會影響到腰臀,大腿肌肉也會因為膝蓋無法發揮正常功能而逐漸萎縮。了解各組織的功能特性及影響範圍,才能找出真正能治療的方式。

 

再來就是治療的手法了,要按哪裡?按多深才有用? 其實沒有固定答案。人的皮膚組織就有好幾層,按壓深度要多深才有治療效果,全看被治療者的體型體質特性以及治療者的「手感」。治療者不僅要憑手感觸覺找到特定肌肉筋膜神經,也要有合適的力道按掐推揉轉,選擇該用手指還是手肘按,按的方向也要講究,如果骨頭關節處移位,還需要懂得如何讓關節短暫分開,騰出空間,使錯位的骨頭歸正,這些需要治療者的「手」觸感去辨識,還需要判斷用多少「力」以及施力的方向為何,萬一「力道」不足,如何補救?這些都需要練習。

 

在雪山坑的練習期間,有人因為手用錯力整晚手疼難眠,有人因摸不到神經而一直治療不得法,也有因為被治療者腳的位置阻礙手的施力,恨不得那隻擋路的腳直接消失⋯⋯。治療者不是使用蠻力,也不是一味的只用手的力量,而是要懂得借力使力,利用環境配合身體力學在特定點上針對性施力,有時是手指,有時是手掌,有時是手肘,有時需要用肩膀去頂住支撐,有時也要用到丹田之力,有時必須用腳踩,甚至踝膝胯都用上了,還有的時候只是單純應用治療者體重加壓在特定點就能達到效果。而被治療者也不一定採坐姿或躺姿治療,必須看要治療部位和體型做彈性的調整。

 

記得有一晚幫老師按腰椎受傷的地方,練習了很久終於用手肘按到了,老師問說能不能再大力一點,我當時用全身體重的重力全力壓在那個點上。怎麼用力?身體的感覺,自己運動神經的反應還有被治療者的反饋會告訴你。方向是對的,但力量還不夠,因此換另一位體重更重的師姐,用全身的重量針對特定點加壓施力,終於達到效果。加壓的過程中,只要是施力點正確,被治療者不會感覺不舒服,治療者也不會用力過度而受傷。只不過治療者的身體姿勢超出了普通人的認知,其實是運動神經反應加上身體力學的應用,也只有練過十八套功法和無極內息導引,空間變大,懂得透過身體感覺找力學支點維持平衡並同時施力,身體長出智慧了,才懂得怎麼彈性靈活應用。

 

 我還學到了筋膜槍的使用,這是先進的治療工具之一,確實幫我們省了很多力氣,但是筋膜槍操作錯誤,還是會造成被治療者受傷。因此對新的工具要去認識了解其功能特性,多練習,正確使用在最合適的地方。老師特別告誡,雖然有好用的工具,但是學治療必須先由徒手治療學起,學會之後才能用工具輔助。

 

最後要特別感謝老師,犧牲自己當我們的治療練習對象,冒著被我們搞到關節脫臼,被失控筋膜槍攻擊,被太赫茲大寶吹風機燙傷,莫名挨打肌肉疼痛受傷⋯⋯等等風險,一步一步引導我們找到身體組織的系統脈絡,並確實讓我們了解該做到什麼程度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相比古時學接骨者必須自己折斷手再練習接骨的訓練方式,真的太幸運了。唯有好好的學,真的做到,才能不枉老師的一片苦心,也能助人利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