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引按蹻・之二 】
身體理療實驗室
鄭雅靜

圖片來源/ Wix
氣機導引的學員常年慢活,偶有肢體違和也能稍加自理,身體日用而不知,不覺老之將至。曾幾何時,台灣社會從8.1位青壯年人口扶養1名老人,到如今遞減為3.4位青壯人口要扶養1名老人,無論是個人、家庭、社會乃至世界的脈動都在悄然變化。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
動態資料請見:https://pop-proj.ndc.gov.tw/index.aspx
修理身體的師傅
別人是修理物質器械的師傅,張老師是修理身體的師傅。師傅提點學習身體推拿按蹻的整復治療,重點不在不會痛,而是練到不怕痛。練習幫人做推拿理療,自己要具備為他人著想,利益對方的初心,所以學治療在學心態,應用「覺」,透過生活的觀察連結到自己內心,品出身體的性格。
老是青春熟成的過程。盛夏裡學員們切磋功法套路之餘,開始學習推拿按蹻之術,活出變化,使老有所為,創造有價值的身體、內心和想法。會舘練功房一隅壁上的西漢馬王堆漢墓《導引圖》,畫中人物動作或以揉、搖、踩、拔伸等身體技法;或利用如球、長棍等輔助器械作為身體治療之用,張老師加碼奉獻,用練了一輩子的身體做示範(治療者兼任被治療),轉換成對治身體疼痛的推、拿、按、揉、引、掐、搥、抖、轉、敲打、艾灸等各種推拿整復治療手法。[1]
痠痛是身體的語言
身體的視野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立體環繞且凹凸有致。全身約有206塊骨頭、600多條肌肉,肌肉約佔體重40%,每塊骨頭、每條肌肉、肌腱、韌帶都承載著DNA天賦使命,使能平衡作用。身體的結構如果不當使用就會造成影響。長期姿勢不良會造成局部痠痛,韌帶組織約四個月就會沾黏,一沾黏就會越沾越多,導致局部組織粥狀化,而濁氣堆積又會擴大沾黏範圍,影響其他部位。所以,身體結構的正確與否對健康非常重要,痠、痛、麻等都是身體的語言,在告知身體的結構有了狀況。

牽一髮而動全身
人體的不正常凹處是過度收縮,凸處是過度延伸。通常一個關節受傷會牽連到其他關節組織,如腕關節受傷可能牽連到三角軟骨及韌帶組織。而膝關節的股四頭肌、膕旁腱肌群、腓腸肌、脛前肌活動時,周遭兩側的骨腓韌帶、股脛韌帶、鵝足腱肌群、膕肌也會參與其間。
長久站立會造成腰椎前傾,骨盆往前傾斜會壓迫膀胱,所以需要放鬆,再加強練習骨盆底肌的收提力量。假如膝蓋關節的軟骨已經磨損殆盡,就無法回復到原本正常狀態。椎間盤突出為不可逆,緩解之法是矯正姿勢,再透過運動來補強脊椎兩側的肌肉及肌腱組織。所謂的可逆,不是指透過推拿整復治療讓身體有狀況的部位恢復到原本的健康狀態,而是指恢復其功能性作用。
發炎是身體的自救過程,在局部組織發炎腫脹時要先消炎止痛,盡量休息,轉成慢性再做處理。推拿按摩時關節面的毛孔會打開以促進組織液流動,若能施以「藥洗」不僅有助局部組織的活血、消炎、化瘀,深入深層組織,因而學習浸泡老祖宗智慧傳承的「藥洗」也是基本功。
身體的訴求會影響疼痛處理
每個人對身體的訴求概念不同,處理的態度就不一樣。有的人用多休息,以為疼痛慢慢就會好轉。有的人是依然故我,不理睬身體發出的訊息,造成慣性發炎。也有人主張訓練肌力來應對身體的疼痛,如舉重訓練以強化肌肉強度;或用物理方法,通過動作來調整肌肉的力量與平衡等。
在氣機導引是整合基礎解剖和推拿按摩治療。學員要練手指、手勁,身體的站位要成勢面,也用輔具作為手的延伸。最好練到身體使臂,手臂使指,手與工具的合而為一,所以首要之務要認識人體的肌、骨、皮、膜、韌帶、肌腱等,作為肢體結構的定位之用。認識肌肉、骨骼會有助於了解功法動作的結構真相,因為動作的起承轉合就是身體的結構變化,引體、內臟功法是各部結構變化的樣態,無極是全身整合的狀態,充滿了不同層次的境界。
張老師不建議按圖索驥的書本學習,貢獻自己肌理分明的肢體做臨床學習樣本。為便於解說人體的結構面向,課堂上會應用解剖學的基本術語,人體分為左右的縱切面是矢狀面,前後的縱切面是額狀面,水平面則是上下面向,並與前述二個切面相互垂直。

學員也倆倆練習,觸及骨骼肌的排列成群,肌肉產生的單向拉力。通過身歷其境的操作,摸索關節附著肌肉群,有的跨越單一關節或多重關節;觀察到不只一組肌肉在參與踝膝胯、腕肘肩、腰胸頸的活動,也有反方向肌肉群參與調控關節的旋轉。膝蓋鄰近的膕肌是旋轉肌,可讓腓骨朝脛骨而往外旋,是膝蓋唯一可做單側性旋轉的肌肉,如側踢就是旋轉膕肌。
個案討論
課堂案例多是學員的親身經驗,通過理解他人的疼痛歷程,再處理身體結構的失衡組織。如某學員近來常感到左手感覺無力,晚上睡覺時必須找個不會痛的姿勢才能入眠, 幾年前頸椎的3、4、5節附近椎間盤曾開刀…

身體是見微知著,學肢體整復最好是臨床跟學。先觀察人體的結構,剖析肌肉、骨骼的功能,眼睛觀察當事人身形舉止,檢視身體的架構;耳朵認真聆聽當事人對疼痛部位的描述;用手接觸對方皮肉骨的感覺,再將各方資訊匯集到腦中做思考。
從額狀面檢視當事人兩手不易側舉,左手無法靠近頸部(額狀面),背闊肌很僵緊,旋轉肌群的岡上肌已經卡卡,岡下肌無法旋轉,旋肌袖(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無法旋轉帶動肩胛骨),接近翼狀肩胛狀態。除此,頭夾肌連結到菱形肌,肩胛下肌連結到小結節,觀察小結節無法帶動肩胛下肌,以致肩胛骨無法旋轉,左手無法順利上舉。
身體推拿理療
先徒手放鬆因工作姿勢不良,外力入侵導致菱形肌痙攣。菱形肌連結到肩胛骨的內側緣,放鬆頭夾肌、菱形肌及肩胛下肌,再繼而用按摩工具調整肩胛骨,放鬆肩胛下肌。

又觀察到左手舉起時,岡下肌、小圓肌會產生拮抗,必須鬆開該部位的肌肉,再放鬆身體額狀面的身前骨廓和肩胛骨之間的胸部肌群,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鋸肌、鎖骨下肌以及結節間溝,喙突,胸小肌可以牽動肩胛骨。再鬆開頭夾肌和胸鎖乳突肌的拮抗作用,讓兩者的運作協調。最後,建議當事人每天練習握手上舉的動作做身體保養,因為再多的拍、打、推、敲、按、揉法,都比不上自我的本體運動。
這個案例的處理結果是立刻見效。當事人的雙手高舉、旋轉不卡關;上背部放鬆,肩頸的轉動利索。一週後我們再追蹤當事人是否有練習握手上舉的動作,師兄帶著一貫憨憨的笑容說:因為沒有特別感覺手臂不輪轉,未曾想要做運動。
[1] 本文所指的推拿、按蹻、治療、整復、理療等,係非醫事人員在非醫療機構執行之傳統整復推拿調理,不同於中醫師在醫療機構所親自執行的「中醫傷科推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