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專欄一  體證道德經 】   

得一而清、得一而寧

   

文稿彙整/蔡文鈞

急流河

圖片來源/ wix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故致數譽無譽,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昔之得一者」

所謂「一」,是萬物的起源,在一切未動之始,是「道」還在蒙昧未動、陰陽未分、萬物還沒開始產生之前。從古到今,一個人在「一」的作用下,或者任何事物在「一」的作用下,它會是什麼樣子呢?就個人境界而言,「一」是對錯之前、吉凶之前,在道理掉入人間之前。人的起心動念不外乎大腦的想法引起心裡的變化,「一」就是大腦指令還未下達的剎那間,在沒有「想」的狀態。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因為得「一」,沒有人間的對錯、好壞、是非,沒有你怎麼這樣、我怎麼這樣,在這些對立分別都還沒出現的時候,萬物是清明的。地得「一」的時候是很寧靜的,每一片土地都飽含著它本有的混沌靈力,源源不斷散發能量,這時候大自然是很美好的,不同的動植物會在各地的混沌靈力作用下,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滅。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每個人身上也有「一」,它藏在哪裡?它藏在神裡面、谷裡面。「谷」「神」就是人的下丹田跟上丹田,谷神要盈、要靈,丹田要飽滿,大腦要神靈。所以當神得「一」,人就有靈性,可以跟天地取得聯繫,因為它們都在一個共同的頻率裡面。「谷」是下丹田,是一個空的概念,在身體就叫「空」,在大自然就叫「谷」,也就是說氣聚之處。當谷這個地方一直發出滿盈的作用力,這個地方就很寧靜、很清明。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也」

萬物得一而生生不息。「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就是一,它不是得一,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萬物。所以「一」是什麼?一就是永無止盡、生生不息的力量。侯王是一個真正懂得、想要修行的人,代表一個建立自己王國的人,願意做自己主人的人。所以一個真的得一的修行人「以為天下貞」,在他的生命中,天下所有的一切都包容在他裡面。「貞」就是「正」,天下就自然正了。「其致之」,「其」就是一,因為得一才有這種效能。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天如不清,就如同一個人頭腦不清楚,就容易得腦神經病,「恐裂」就是頭痛欲裂;地就是身體,身體細胞若失去「一」的統領,就會導致交感神經太過活絡,身體一定百病叢生,「恐發」就是發病;神是心,心不安寧,自律神經必定失調,「恐歇」就是心肌梗塞,心臟不會跳了;假如萬物都無法生生不息,「恐滅」就是滅種;「侯王」假如沒有守住「一」、保住自己貴重獨特的生命主心骨,「恐蹶」就會很快傾倒。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貴以賤為本」,「貴」一定要能夠守一,守一是很寂寞、很孤獨,要付出成本代價的。「賤」是樸實,低調,卑下、獨自一人,把自己處在最低下的位置,賤在內,貴在外,必須內心處在這種卑下的心態中。「高以下為基」,讓自己處在最卑、最下的底端。所以侯王自稱為「孤、寡、不穀」。以前皇帝要修天下之治,他們都自稱孤家寡人,孤就是獨自一人,守一的狀態,寡也是守一的狀態,不穀就是不生、不會生育,也是守一。他們這樣自稱,難道不是「以賤為本」嗎?擔負一個極大的罪名,讓自己扛著十字架,才能低得了頭,彎得了背;「非乎?」難道不是嗎?

 

「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故至譽無譽」也就是最高的榮譽是沒有辦法誇讚的,是沒有榮譽到得了的,真正用心的地方,他的心大到你看不見,他的心已經遍佈在任何一個地方。所以,站在「一」上面,就不用讓自己閃亮得像一顆玉,也不用像石頭那樣裝得很粗糙的樣子,沒有亮麗也沒有粗糙之分,只有得一而清、得一而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