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二 心田集 】
無極練自我
文稿彙整/鄭雅靜

圖片來源/ wix
造境,引入空中
一個人長期練功會從形而下的身體練到形而上的意識,練功主要練身根,身體是物質,但有空相的存在。所以要在空相中取得「制空權」。所謂「制空權」,是「將意識頻道轉到『空』的權利」[1]。就是不要把大腦的想法刻印在身上,形成了自己的樣子。所以,「空」不是沒有,而是空的意識、空的境,有了「制空權」才有作空的能力,也才能造境。
「境」是用來容納眼耳鼻舌身五感進入身體的訊息,做動作時,身體當然會感受到覺,感官也有屬於它自己的覺,所以人會在「境」悠然變遷,形成所謂的情境。這種情境迴然不同於平常被工作、家庭或其他識性所干擾的處境,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同時存在的「境」,進入身體後不再是干擾,而是入境隨俗,客隨主便,因為已經在當下被轉化成自身的能量。
如果眼睛看到影像,耳朵聽到音樂歌聲,鼻子聞到味道,舌尖味蕾嘗到滋味的作用力,被挑起大腦記憶庫的識性,引動一連串遠離覺性的反應,就是被奪境。覺是一種情境,識屬於歸納分析統計,若能超越一個覺境,便是境界。雖然每一種情境的超越都會到達不同的場景,也會有不同的法則,但最後都是道法自然。
善哉人子[2]
一個人無論如何經歷,身體在過程中都會處於各種覺知的暗示,最後就是自己怎麼了,變得如何了。因為人經歷的是昨日,而留下的卻是今日的自己。人活著需要學習和自己的「覺」產生共鳴,無極練功就是把「境」引到自己的「空」中,即「境空」。但「境」中有虛相。
人的具象之物有眼耳鼻舌身、肝心脾肺腎,也有與之相應的色聲香味觸、怒喜思悲恐,還深受大腦皮質腦細胞約140億個神經元庫存的知識所左右,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等識性在腦中歸納、辯證,讓六根的妄念留在知識理性中,層層堆疊,再建構成眼耳鼻舌的道理,把身體的行動置諸腦後。
我們說練功要感覺自己的感覺,因為「你怎麼了」是覺的本身,不是腦的識性,覺知會發生在身體60兆個細胞上。一個人修身要知行合一,「格物」是用身體的行動,擺開眼耳鼻舌的道理,格自己的樣子。「致知」是從身體脫盡世間的有為道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最終都將歸於虛無。無極練自我,從起式開始,把一切自己外在之物,身心靈的自我通通納入自己,封存在意念中,練成真氣,練出真我的存在的邏輯,也就是覺醒到本能狀態。練「制空權」,動作是格物而後致知,所以,每一次的起式都要完全進入自己的淬練。
[1] 氣機導引三月電子報,編輯小語。205期。2023年3月10日。
[2] 「人子」出自鹿橋著,《人子》,頁28-49。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