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三 股海人生逍遙遊 】
週期與逆週期
蔡育展

圖片來源/ Wix
之前探討的概念主要圍繞著週期兩個字,但是比較偏重較短的信貸週期上。自從二十年前網路泡沫,各國長期實施零利率疊加量化寬鬆政策後,股價與其說是反映基本面,不如說是反映資金與信心的變化。有題材、有資金,搭配籌碼鎖定,比穩定成長的業績還重要,即使本業虧損股價也能長期倍數成長。人類在最近二十年似乎找到了克服周期的方式,每當有可能出現景氣下滑或是資產價格下跌,各國政府便會出手採取逆週期工具,然而人類真的從此生活在溫室中,不再需要經歷四季了嗎?
回到之前沉香買賣的例子,後來輪到張百豐了,環顧四周稱霸武林,除了他沒別人擁有這塊香,但是除了他也沒別人買得起。有天改變主意了,要為五百年後的世界留下一批野生沉香,要去海南找地種樹結香,五百年不動,幹一個大事業。但是這需要的資金太多了,必須出脫手上那塊香。問題來了,天價沉香沒人買得起,銀行也沒能力借,怎麼辦呢?張百豐腦筋一轉,這是國寶欸,讓國家買走放在故宮展覽,保存容易也可以讓一般人開眼界豈不好事一樁?貨幣是國家發行的,要多少有多少,錢根本不是問題吧,連向銀行貸款這一道信用創造程序都免了!
國家的錢哪裡來?印象中主要來源是稅收,但是近年來主要仰賴發債。國家發行國債,由央行買進國債並且持有,以這種方式直接增加貨幣,國庫的餘額馬上增加,也省去了民營企業、個人透過貸款、交易的方式創造信用這種較複雜模式。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時,各國政府便是以這方式,一年以內增加了GDP的兩成到兩成五左右的債務,以支應相關需求,正常年份國家財政赤字也不過佔GDP的三到五個百分點,天上下錢不下雨了。逆週期就是發錢,簡單粗暴,但是短期極為有效。
國家印鈔的歷史太長太久了,早期是把金屬貨幣收回充新鑄造,重量、成色調整來「創造」財富,後來印刷術發達,北宋開始使用紙鈔免去收回重鑄的麻煩。現代貨幣史發生過的發行準備、準備不足、擠兌、濫發、民間形成黑市交易體系這些現象,千年來發生了不知道多少次。直到清朝採用銀銅並行,銅錢日用,銀兩官商,貨幣濫發現象得到相當程度改善。
千年以前沒有金融商品,超發貨幣直接進入實體經濟,直接進入柴米油鹽醬醋茶,物價上漲效應相當直接。到了最近二十年,聰明的資本家發明了金融工具、退休金制度,超發的貨幣部分進入實體經濟,絕大多數都以中國等等開發中國家以存款、債券、股票、房地產方式,再度進入金融體系創造貨幣。新冠疫情很微妙的讓新增加的貨幣直接進入實體經濟,轉化為日常消費,但是也造就了近四十年來最高的通膨。今年下半年美國將迎來沒有外部融通,聯準會進行縮表下的新一波發債高峰,人類這次使用的印鈔、逆週期工具是會走出一個全新路線,還是重複中國以前犯下的錯?不論文明如何進步,地軸還是傾斜23.5度,地球仍然有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