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一 體證道德經 】
道之動,道之用
文稿彙整/劉雅君

圖片來源/ wix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反,就是旋轉,循環。道的一切活動,循環而已。日中則昃,月盈則蝕,天地消長如此,而況於人乎?你好了以後,一定開始壞,這是天之道。
所以沒有永遠悲苦之人,也沒有永遠喜悅之人。你內心痛苦,不用著急,因為快樂就在後面,就像任督二脈相通。年一定會過完,婚筵一定會結束,之後又要面對一連串生活的苦難。
老子一直在講這個道理,所以他處眾人之所惡,正言若反。別人光鮮亮麗,就只有我純樸昏暗;別人爭辯得言之有理,而我純樸木訥。他總是以反的觀念來做事,因為看到循環背後的必然,看到高者必低、強者必弱的循環哲學。
功名地位最傷身傷神,你得用多少的功夫才能常保它一直在你身上。常常守也守不住,只有順其自然,循環不已,生生不息。老子為何甘願做圖書館管理員?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道的循環,你再好,最後也是放在棺材內。
「弱者,道之用」,「道之動」跟「道之用」有甚麼不一樣?動是法則,告訴你怎麼動。動本身無形無相,而用是使用之物,使用之學。為什麼你看到動?因為有這個物質,有這個形,被你看見了。這個物質叫柔,叫弱。水乃至柔、至弱之物,弱者就是水的道理。瑜珈有些動作把自己繃得緊緊的,失去流動性,完全違反天道。凡事不可太滿,滿招損,謙受益。把功作得那麼滿,就像把弓拉得那麼緊,很容易斷的。
最早的瑜珈都是伸展,因為長時間在洞穴裡打坐,一定要伸懶腰。還有抱跟引氣,彎下身用手把腳跟抱住,這些都是傳統瑜珈術的幾個招式。達摩原始的六手,就是瑜珈的六個動作,精要而有效,簡單而粗獷,我們把它融入蹣獗俯身功法裡面。現在的瑜珈招式琳瑯滿目,很多是後人杜撰的。瑜珈是一個靜態而不斷擴張的過程,而且有諸多的扭轉,把我們的功法任何一招再度地延伸,就是瑜珈術,你們可以是瑜珈的創造者,這就是學活了。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它的邏輯就是從《道德經》第一章來的,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