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練功筆記之二 】   

五感作用力的關鍵

 

鄭雅靜

番茄植物

圖片來源/ wix

換力、換氣與換意

 

在道的周天循環中有百日築基、練精化氣、練炁化神、練神還虛,乃至練虛合道、道法自然六個階段,同時也會經歷換力期、換氣期和換意期。鼎、爐概念在此可視為行為論。通過身體做動作,從體神經系統鍛鍊專注到影響腦神經;腦神經系統注視著體神經,指令體神經做出動作讓大腦追逐,繼續練習專注至於極致。

 

所謂「換」是指轉換,而非取代。「換力期」是空間與肌肉的交換。力量雖在物質性的肉體肌肉,但要鍛鍊力量將其轉換成空間的存在。也就是在肉體上要脫離硬力、蠻力的硬幹,從物質昇華到精神層面,轉換剛強的心性,因為柔弱勝剛強。

 

再來是「換氣期」。心氣相依,氣就是心,就是人心換道心,要能轉得了念,轉換心態。

 

最後是「換意期」是將「識」轉成「覺」。意有兩面,一個是識,另一個是覺。覺與識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量,價值在識性,感覺在覺性。我們內心的覺來自意識的轉投影,這是意的「識性」,而非意的「覺」。所以轉識成覺後將有一連串覺的應用:覺察、覺知、覺醒、覺悟等。

 

覺與識決定五感的作用力

 

人的認知來源是知識,識性來自認知,但認知也需要覺的功能運作。所以「去識性」是希望人不要過於倚賴自我認知的邏輯作用力,因為「識」只分布在大腦的1000億個腦神經細胞,而「覺」卻遍布全身約60兆個細胞。覺是一種性,一種內心的感受,全身幾乎無所不在。

 

人有人性,有覺,但要學會控制、平衡覺性的運用。無論是怒恨怨惱煩或苦樂的感覺都是覺性的表徵,它們無法被翦除,但可以轉化。因為我們的大腦同時存在覺與識的邏輯,覺是精神能量,識是物質能量;覺、識相容,互不抵觸。所以,五感作用力的關鍵就在大腦的覺與識的能量。

 

覺性是指大腦的意在進行神經網絡運作時,接收到身體感覺神經的回饋,透過感覺神經遞質將身體的訊息,如激素經由內分泌腺體回饋到腦下垂腺、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等,進而影響人體。像內臟平滑肌不受意志主導,它們表現緩慢而規律的放鬆或收縮律動,都仰賴它們自己的覺受。

 

又如身體最重要的對話工具-筋膜,並不受大腦指揮,而依靠機械性受器來反應人體的物理性刺激和空間位移。像位在肌腱相鄰處的高爾基氏察覺動作的刺激;巴氏小體察覺快速度的震動刺激與壓力變化;路氏小體負責接收緩慢而持續的刺激;間質細胞則和自律神經系統連結,接收到溫度與痛覺的刺激。筋膜的不同受器都會主導不同的覺性,筋膜的覺性開發既是五感的身感,由於感覺受器的接收與傳導會經由腦脊髓液,受器訊息則依靠腦神經傳遞,所以也和眼耳鼻舌有所關聯。

 

處虛是識性轉覺性

 

我們帶著六根投影到世間,經歷一場人生的識覺大夢。所謂「人心」是意的投影,在認知中推往極限,即為專注。所以,「不用想」不是反對或消除知識,而是去除紛亂的念頭、認知的執著,讓人持續的思考。當萬念集中成一念時,思考就是專注,唯有專注於一的思考到成為本能,出現覺性,並以此護衛我們全身所有的覺性。到最後,連思考都需摒棄,專注到大腦空掉,人才能處虛。

 

「處虛」是識性轉覺性的過程,虛在想法,虛在處於任何撞擊點或發生的當下,自己的當下是氣平而順,靜而定。我們通過無極的動作來自身體內在的虛空的醞釀。過程中,身體放鬆、大腦不用想,動作在持續變動中跟著感覺走,依規矩而擺脫規矩,在有形中化為無形,由內在產生外在,外形是在恰恰好、剛剛好的落點上。然而,每個動作都有力學的軌跡,手掌、手肘都有擺盪的空間,每一招都在鬆柔中留下準備反擊的餘地。因為身體全身遍布覺性,每一個動作都會有感覺,只要能夠跳脫背誦式的動作記憶,不受大腦的認知-識性所控制,就能通過身體整合其他感覺的覺受,演繹出不同的共振頻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