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三 圖靈集 】
覺識覺
阿充
圖片來源/ Wix
今天的題目是「覺識覺」,如果仔細拆解的話,其中包含了「覺」、「識」、「覺識」、「識覺」、「覺識覺」、「識覺識」,這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在說明生命的真相。「覺」、「識」過去已經很多人在談了,但是「覺識」、「識覺」、「覺識覺」、「識覺識」 是我在氣機導引才遇見的概念,今天就著重在這一部分,探討這種生命動力學,以及生命運動的趨向。
「覺識」
身、心、靈都會有覺,冷、熱是覺,快樂、悲傷是覺,消極、積極也是覺。覺得冷了就要想辦法讓自己不冷,覺得冷了是「覺」,想辦法讓自己不冷就是「覺識」,一種由覺產生出來的識。詩人在月光下,忽然很有感覺,文思泉湧,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作,這也是「覺識」。說出來了、做出來了都是一種「識」化的過程,「識」可以被記憶,可以被傳播。「識」是為「覺」而服務的,「識」是因為「覺」而創造出來的。當年牛頓「覺」得有一種力量的存在,所以蘋果才會掉到地上,於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成為人類歷史上重要的知識。「覺」好比是發電廠,產生的電力用來生產「識」,這是生命的自然走向,否則「覺」將無法安頓。「心想事成」背後並沒有什麼神秘力量,「心想事成」就是「覺識」,「心想」就是「覺」,「事成」就是「識化」的過程,讓感覺成真。我們在練功的時候,做動作也是一種「識」化,將身體的「覺」識化,用肢體表達你的「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的動作一定會不自然,肢體一定會卡卡。少了「覺」推動的「識」,只是從別處提取來的外來之物,那麼你依然是「覺」「識」分離,你的「識」無法為你的「覺」服務,能量無法達成平衡,系統終究會錯亂。
「識覺」
我們剛才提到「識」因「覺」而被創造,「識」很容易被紀錄、被傳播,成為人類溝通、交流的主要內容。現代的教育,主要著重於「識」的傳授,一個人一輩子接收了大量知識儲存在大腦,這些資料如果沒有經過轉化的話,會爆炸的。那究竟該如何轉化?要「識覺」,要將「識」轉化為「覺」。比方說我們學習站樁,一開始會學習一些技巧,經過長期的練習,最後腳底會有一種感覺,好像有根樁打到地下的感覺,這時候你就可以把學習的技巧丟掉了,因為「識」已經轉化為「覺」了。有了站樁的「覺」之後,如同我們前一段談的「覺識」,「識」就會自然發展出來,不需要再去大腦找技巧了,這時候會感覺很輕鬆,而且充滿自信。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不是說「為道」就不需要知識了,而是說一旦掌握了覺性,知識自然就來了,不耗神了,不用勞煩大腦來記了。科學上所謂的熵增定律定義如下:「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加」。如果大腦就是那個孤立系統,「識」就是增熵的原因,而「覺」卻是那個可以減熵的力量,這也是人類開發智慧的希望所在。
「覺識覺」
人類因「覺」而創造了「識」,「識」可以被紀錄,可以被傳播,尤其在現今的AI時代,透過「識」,人與人的連結更容易了。人類學習「識」或是運用「識」,最終的目的是要得到一種「覺」,通常是要一種正向的感覺,否則人生就是白忙ㄧ場。「識」的創造需要「覺」,「識」的實踐也需要「覺」,「覺」才是老大,「識」是為了「覺」而存在的,是為了「覺」而服務的。「覺識覺」是一種人類活動跨時空的連結,尤其「識」在連結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覺」雖然也可以連結,但是難度極高,因為維度不同。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人類所有的活動,幾乎都逃不出「覺識覺」的範疇,一切始於「覺」也終於「覺」,如果生命有什麼能帶走的,那也是「覺」。有「覺」就有「識」,「識」必然存在,我們不是要滅「識性」,而是要擴大「覺性」,才能不為「識」所苦,而是用「覺性」來駕馭「識性」。
今天這篇文章怎麼來的?其實就是我在聽課時很有感覺,也可以說有了一些靈感,自己很想搞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就把它給想清楚,把它給寫出來,寫出來的東西變成電子報的專欄,可以被紀錄,可以被傳播,這個過程就是「覺識」。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如果看完之後有些感覺,那就是「識覺」,如果你也想把你的感覺寫出來或說出來的話,那就是另一個「覺識」的開始,可以去連結其他人,創造出其他人的「識覺」。人要活出價值,就要依感覺而活,而且要活出感覺,沒有感覺的人生,可以說是沒有價值的人生。我們的人生常常沒有畫對重點,常常糾結在「識」的差異上,產生了對立,破壞了「覺識覺」這樣自然而正向的循環。練功也好,各種修行也好,都在找回「覺性」這個人類生命動力的源頭,進而開啟永不停歇的「覺識覺識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