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專欄三  心田集 】   

內在於自己的思想
外在於自己的感覺

   

​文稿彙整/鄭雅靜

向主祈禱

圖片來源/ Wix

身體是假象,真相在因緣中

 

身體的一切變化都來自因緣和合,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自然變化,道家是不養生的。老子云:「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身體的使用時間久了或使用率高了,自會產生不同的正、負回饋,老不是病,只是因緣的變化。因為身體本身的當下是假象,真相在因緣中;彼地所失,此地所得,因緣和合自然會形成一個結果。

 

所謂的因緣果,「因」是指自然的一種法則,「緣」是自己。人在「因」上加「緣」(法則+自己)就可以決定一切的結果,所以每個人都充滿了機會。問題在於你若少了自己(沒有緣),就不會有「因」的機會,結果也會隨因緣而有所不同,甚至寂滅。一個人如何發光發亮,端視自己的緣與機會,看的是因緣,更要緊的是取決於自己,所以人要好好活著才能決定自己的狀態。道法自然,就是處在身體的假象而活在因緣中,既不計較結果的得失,也不困惑於結果,讓身體活在自然的規範裡。

 

智者看因,凡人看果。所謂隨緣是指隨因而緣,不是隨結果。問題在人的靈魂無法自外於當下的心境,所以沒法在因緣的結果中弄清楚自己。「覺」是當下的先驗性經歷,不能參雜大腦區塊的任何執著,我們講修行就是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處對「識」產生覺醒,讓「覺」醒來,這種對「識」的覺醒叫做「識覺」。

 

當代人嘗試透過科學研究探討人的本質、人所為何來,20世紀中葉發展的認知心理學探討人經由認知的震盪而產生「覺」且深入潛意識,認知地圖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隱喻或現象,如回憶資訊,藉由適當的引導或回溯方式,讓當事人回到事件現場以解開最初始的認知,這是「識」的領域,也是覺性的物化。如今,舉凡Google、AI或其他智能資料庫,「識」已經是現代文明的集大成之作,是不容小覷且主導世界朝向的主要力量。人類的感性總是戰勝理性,因為感性就是覺性本身,無法透過心理學主張的認知之心就能分析解構。但人類對文明的覺醒卻必須經歷喚醒覺性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仍需先認知,爾後必須放掉認知,人不執著,覺性才能顯現。

 

意識作用--用於腦,發於心,其動機在覺

 

「覺」無須被識賦予定義,卻可以凝聚產生力量。覺的本質是一種感受,在身體是體覺、觸覺;在內心為心理狀態,是受覺;在大腦是一種認知的識覺感受,這三種感覺統稱為感覺。意識是覺的進行式(ing),任何一個「覺」的啟動都會傳導至意識的本體作用,亦即,用於腦,發於心,其動機在覺。

 

人的覺一啟動,意識就會自然而生,人心便是「意」的投影,來自大腦額葉區塊的運作。舉凡取諸色聲香味觸都出自大腦的意識反應,由神經迴路引發一連串的意識作用,如眼、耳感官→視丘→皮質→杏仁核→下視丘→(回饋)皮質→額葉→控制感覺,誘發一連串自律神經、內分泌的反應。所以轉識成智的甦醒之道在於道心,也就是額葉作用的自然反應。

 

我們使用的方法是「喚醒」,也就是把認知推到極限的專注,內在於自己的思想,外在於自己的感覺,隨時隨地看著自己,覺察自己。所以,做就對了!只在修行的「行」上看自己,讓六根、五感都在起心動念處醒來,在識與覺之間一直感覺到對焦「覺」的存在,進而找到眼耳鼻舌身五感整體狀況的覺,生成五覺合一的道心。早已超越二分陰陽的對立,也不糾纏「識」的認知過程,不論處在當下何種狀態,五感的感受都發自本能的覺性。

 

人生百年,去日苦多。我們人在覺的本質意義中要如何投影自己,這是覺的第一種時空觀。其二,對自己生命的終極價值為何?最後,自己這一生到底是誰?人可以看見因緣、覺,還得有維度。五感的覺受必須超越自己當下的直覺感受,所以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必須自外於當下的感受。自然便是一切。「法」是對應,不是效法之意。當人心超越後會生道心,所以「道在自然」是在一切中對應出來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