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三 心田集 】
日常生活裡的周天運轉
文稿彙整/鄭雅靜
圖片來源 / wix
中國道家認為人體是小宇宙,宇是空間,宙是時間,人體的內部結構及運行原理和大宇宙是相通的,也就是一切都是能量的轉換,有多少能量就有本事兌現多少事實。每個人天生本能都有身體的靈覺力,張老師在《身體自覺》(2001年)一書指出自性即是「身體靈覺力」。古人講「迥落根塵,一靈獨耀」或「羽化登仙」的「靈」、「仙」狀態並非無稽之談,就是「靈覺力」的展現。
但人總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發想,其實想法代表自己的水準,內心是維度,行動是空間且深受大腦和心所制約。本來心中無一物,只因內心留戀執著、存有罣礙,招惹了不必要的塵埃。人一生所產生的「覺」都來自「識」,「識」是六根的累積訊息。大腦的皮質發展無疑是運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工具,然而運算的結果卻常讓人心留戀,大腦執著。因此,只要身體的靈覺力和大腦的感知力不要相互抵銷,大腦越沉靜,靈覺力就越敏銳。
因應AI時代來臨對人類的可能制約,我們必須讓自己的覺性強大,覺性才是知識創造的永動機。幾何學探討空間與移動,涵蓋有形的幾何構造或無形的抽象概念。我們運用幾何概念在「道的周天運轉/覺識圖」上探討覺與識,方法是透過身體的脫落和意識的超越,關閉六根來滌除色聲香味觸法,進入「守一」的極致訓練。這是一場覺與識的解構與挑戰。
所謂的幾何思考,就是能夠看見一切存在的元素。透視「道的周天運轉/覺識圖」之上的圓循環,其內只有法則,而運用到人的法則是一種感覺的波動,叫做道的周天運行。如人的死亡是法則之力對身體物質的回收,死亡時便驗證了法則的作用力,而活著只是法則力把人投影出來而已。再以氣機導引十八套功法及口訣為例,動作是活的,173個動作的人體幾何圖形,也是幾何空間的具體展現。倘若用幾何概念去運作「攀足鬆身」,螺旋、延伸、開闔、絞轉等原理都在其中,身體會越來越安靜,趨向守一狀態。如果只是記憶比劃動作,便無法感受到功法蘊藏的時空感,所以人要在「覺」中醒來。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覺醒不是推翻,而是重新感覺一次,因為時空不再。人體的能量投影物是氣,投影到湧泉後還復再到湧泉,總能量來自「道的周天運轉/覺識圖」上人心與道心的交會處,叫做「虛空」。
「道的周天運轉/覺識圖」歸納了人一生的六個面向,包括人身、人心、大腦屬於「識」的面向;而感覺到致虛、道心、自然,就偏向到「覺」。其中,人心與道心不斷地在調轉、位移。如果偏向身體、人心或大腦,便是趨近於「識」的條件;如果感受到致虛,感覺本來就這樣、自然等,有較多的抽象條件就趨近「覺」了。
移動是幾何空間的表現。用幾何的思維看道的周天運轉/覺識圖上的多重螺旋,每一圈螺旋循環的起點就是終點,開始即結束,前進便是倒退,所有的法則都是自然,但真正高明的位置是循環圈的重生過程。也就是只要想法一出現,就是在無限波動中捕捉一個粒子而被看見,便已是當下的結束。
人體的脈理不是一成不變地固定在體內某個路線上,經脈的縱行主幹為經,橫行支線為絡,經絡的移動正是身體空間內不斷地進行出現縱、橫的聯繫。身體的筋膜也會移動,如果筋膜固化在體內的特定位置,組織就容易沾黏,影響經絡的運行通暢。
我們練動功是處虛,也就是無為而無所不為。動作的變化應該在空中。所謂「空」,不是沒有,而指虛態的存在。「虛」和「空」是形同,而意不同。「虛」是動詞,加上ing就是「空」。所以,幾何思考是從「空」開始的,全然沒有制約的狀態,既是粒子又是波的波粒二象性。我們用感覺去超越識性,必須敢於用各種角度去看清真相,因為它只是當下的波,萬般皆有可能,重點在於自己採取什麼的位置或角度去看見。
心也是空間,心的覺能意識最接近法則,叫做阿賴耶識,它通陰陽兩界。法則控制了有與無,空與有。所以空中的「空」還在法則裡,也在生死中。人難逃法則,因為自己就是法則本身,問題是如何看清自己。所以要在覺中重新創造識的狀態,得先覺察、明白自己的識性,方法是在日常中練習覺察自己每個當下起心動念的移動現象。情緒升起時,覺察自己「我怎麼了?」「我這樣想對嗎?」「我為何這麼想,這麼想的緣由究竟為何?」⋯⋯人就在一次次的覺察與醒覺中覺醒,看見道的周天運行中的人生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