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求勝求好,是為盜夸


文稿彙整/蔡文鈞

Image by Ricardo Resende

圖片來源/ wix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綵,帶利劍,
厭飲食,財貨有餘;
是為夸盜。非道也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介然」是腦袋不想,突然間從隙縫中跑出來的想法,這就是悟道。這種沒有想法中的想,那是一種頓悟。腦袋完全放空不想,卻突然間冒出一點端倪,這種不思考的覺知、覺悟,叫做「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就是走在人生一切大道裡面,萬物的演變、人類不斷的演進,以及自然發展到今天的方式,都是大道。大道無為,一切自然而然。「唯施是畏」的施,就是不按照自然的法則,不依照道的途徑,一心想著有為的方法,不相信道法自然,認為自己比道還厲害,這就是「唯施」,災難就在這裡,畏則是警惕自己,引以為戒。所以「唯施是畏」是指對於行於邪門歪道,保持心存警惕,並以此為戒。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大道甚夷」,大道、眾生、萬物其實都很簡單,很容易,你只要做就好了,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不需要多想。但是「民卻好徑」,人卻要想很多,喜歡走捷徑,希望有成功的秘訣。大道甚夷、大道甚為簡單、平坦,但是人卻常固執用自己的想法去做。因為人喜好捷徑,就有很多想法,「朝甚除」,朝就是上丹田,頭腦雜念紛飛,巧智叢生,「田甚蕪」,田就是心田,內心中丹田搞得很不安。這種人大腦想不清楚、內心不安,然後體力不足、身體虧損,氣虛,這就是「倉甚虛」。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
 

雖然體弱多病,但在外表上卻與實際相反,想表現出自己很有學問、很有個性,自己懂很多,是無所不通的知識份子,什麼都知道,用這樣來偽裝自己。把外在包裝起來,就是「服文綵」,讓自己表現得人模人樣、冠冕堂皇。「帶利劍」好像自己很厲害,充滿了戰鬥性、實用性、功利性、有效性,古代君子佩利劍是表示他的身分和地位,這邊老子用隱喻的方式,說明現代人每天都在比較自己跟別人的殺傷力。「厭飲食」,貪得無厭的飲食,每天經常的宴客、大魚大肉滿漢全席,暴飲暴食。

 

「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財貨有餘」就是不斷的滋長貪念,永不止息。人類永遠在追求更新改進,永遠不滿足。什麼事情夠了就好了,東西吃了就好了。現代人的趨勢就是把自己搞成永遠不滿足,非道也,盜夸而已,「盜夸」是毫無意義,純粹只是盜與貪,不斷盜取自己的身體健康,也盜取金錢,其實,大腦不好,內心不好,身體也不好,這就是現代人。

 

從練功上而言,動作是在練身體,而不是在練那些動作,用那些動作來練你身體不同的存在、蛻變的功夫,這樣路就很平坦。不需用各種外形來表現,也不要有貪念說,這個動作要得到甚麼好處、自己要做到多好。不要管做得好不好,只要做就對了,不要想,內心不要慌亂,因為你一想自己做得對不對,內心就會慌亂。做動作時不要挑剔,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大道甚夷,跟著做就好了,跟著做就會到那裏。「財貨有餘」,就是做到動作很多餘,畫蛇添足,這就是假裝在修道的人,不斷的在偷盜別人的認同,這不是道的標竿,他自己什麼都不是,卻把自己裝成那樣。那是不是劫了道,偷了別人的以為,偷了別人的信任,這都是絕對的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