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是我聞・之一  】   

成佛是一切在心

 

文稿彙整/六早組

土壤鄉村小徑

圖片來源/ wix

元氣耗用的原因
 

人有外氣、內氣、元氣、心氣及腦氣筋之氣。外氣的管道來自口鼻,食物從嘴巴進入,經身體的機能運作而化生營氣、宗氣與衛氣,旨在固養肌肉,支援大腦耗能及身體的賀爾蒙、基礎代謝率等。氧氣不是體內可用的能量,人體通過氧氣助燃來幫助營養的代謝與吸收,血液的流動,促進體溫升高,通過外氣作用形成內氣,叫做「後天氣」。

 

先天氣是元氣,每個人先天的元氣不同。我發現元氣與近百年科學研究發現的細胞端粒有關,端粒是細胞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每次細胞分裂的DNA端粒尾巴就會縮短。有些人的細胞端粒不容易縮短,他們的元氣就比較足。

 

心是元氣耗用的最大漏口,內心波動之氣最傷元氣。心氣來自大腦的怒恨怨惱煩,最傷元氣的就是情緒作用後內心動盪的狀態,如內心糾結,無法放下。其次是大腦的思維,大腦一直想,煩惱、憂鬱或腦病都會傷元氣。再其次是身體的不支持,像飲食無節或體力耗盡又持續透支。所以,傷腦氣筋就是傷心氣,傷心氣必耗元氣。年紀大的人經想很多事,心總懸著就耗元氣,需要補元氣。

 

人耗元氣是甚麼狀態?沒有鬥志,沒有夢想,走不動且行屍走肉化。因為元氣無法供應心氣的耗損,也無法供應大腦的覺性超越;反之,元氣旺的人就容易開發覺性。一般修覺性的人都求靜,靜在心,元氣就回補。養元氣的人會修「歸元大法」,就是內靜的方法,旨在修心安靜、大腦不用想、入定,讓身體在「歸元大法」的流暢狀態下行住坐臥皆安定。元氣足,才能有覺性,覺性會供應覺能。元氣是養覺能的最重要營養。


我們的靈魂、覺能都來自先天,靈魂就是靈氣,生死都在的氣。但人死後,這股氣會轉換成新的投影,新的附著,肉身只是靈魂附著的工具。靈魂透過大腦、內心和身體三者,其中,大腦是筏槳的人,心是划槳的功能馬達,身體是過河之舟。靈性投影在你,身心靈面對生命之河的無數彼岸,經歷每件事情來長智慧,完成靈性之光。

 

《金剛經》云「如筏喻者」,就是你過了昨天,還把昨天的你背負到今天來用。其實每一個身體都來自每一秒鐘下載的投影,每一秒鐘都有每一秒鐘的你,但你不知道箇中的千變萬化,就像你沒感受地球在自轉,也感覺不到60兆細胞中每一個細胞的生命。但我們經歷的每一天每件事,都必須把身體放下;唯有如此,才能在過程中不帶過去的包袱來面對今天,感覺重新活在當下,幫靈魂運作身心靈。
 

養覺性的能量
 

無論是內氣、外氣、心氣、元氣或腦氣筋之氣,都是身心靈在三度空間所建構之物,在六維空間可供牽引。元氣卻不同於內、外氣等後天氣的物質性能量,元氣的維度較高,是抽象的隱形能量,也是生命的動能,影響一個人的創造力、意志力、行動力等。人這輩子的元氣係帶著上輩子的靈性投影而來,先天氣來自靈光、靈氣所投影、轉換,但可經由後天來養。所以人要補靈氣,生命能才會大。

 

靈氣投影的元氣是養覺性的能量。靈氣旺,元氣就旺。元氣旺,人就容易開悟,所以人一生是為耕耘自己的靈魂而來,活的時候要有活著的靈魂,透過身心靈的運作來讓死後的靈魂壯大。靈性是生死共業,生死都要養。人一生追求之物都遠離這套氣能軸心的概念,不知所為何來,所以不容易開悟。覺醒是要喚醒自己知道這套氣能軸心,看見自身生命的所以然。然而,這需要足夠的元氣讓心氣燃燒,悟性持續地增強直到突破自己的瓶頸,內心的格局才會變大。

 

一般人講話是耗後天氣、耗能,多言傷氣。開悟者講真話,對焦宇宙的法則並與波動連結,直抵宇宙的暗物質頻率。一般人在三維空間的顯物質生態,捕捉的頻率範圍有限,感官無法連結到頻率的震動,即使聽到開悟者的言語也不能感受。但萬物都有佛性、靈性,靈魂可以連結所有的萬物頻率。像孔子、釋迦牟尼佛歷經二千餘年而猶在人心,祂們的靈光、靈魂很旺,早已超越個人的靈性而發散到一切萬物。我們講的「我是一切,一切是我」。「一切是我」之『我』是靈魂的我,不是肉體的『我』。何謂靈魂可以連結所有的萬物頻率?就是你可以超越萬物的物質相,你的維度高到直抵萬物的意義、精神性,便是「格物致知」的『致知』之義。
 

三維度的核心價值
 

人的靈性旺,就能連結到更大頻率範圍,此所謂「省氣」。「省氣」最高之氣在心,即是靈氣。無極在練身心靈的物質性維度都能直抵核心價值。也就是,一維的身體處於虛空時,肉體的效能最高;二維的內心平靜無事時,心的格局最大;三維的大腦不想時,腦的能量最強。

 

如果我們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看見」,聽到耳朵聽不見的「聽見」,如此,人還會執著在看見或聽見與否的感受中嗎?其實我們的肉眼所見只是眼睛對某些光譜的反射光而已,還有許多沒有反射之物也是存在的。而靈魂、靈性的波卻能接通,補足肉眼的看見。因此,人如果能看見更廣大的頻率範圍,自然不需去學習放下執著或約束自己怎麼做人。至於沒悟性的人,他的「省氣」範圍只會落在大腦的執著想法中去作繭自縛。

 

但人要超越大腦運作出來的投影之相,必須讓靈性的頻率直接在那個地方。靈是一種氣,維度高於肉身,靈氣是六維之中最高維之氣,可補其他氣能的不足,開發覺性就是開發靈性的能量。待靈性的能量足夠,人的元氣旺,悟性就會增強。識性會讓人永遠都在認知的範圍中運轉他自己,而開悟是突破自己的識性,直接歸納出覺性。當悟性更強大後,身心靈三維空間的世界將會超越,看不見的「看見」,聽不見的「聽見」的頻率範圍就會越來越大。

 

人要開悟,要補元氣。在「歸元大法」的關鍵上運作自己,肉體執行內靜之法。「省氣」 就是不斷地在身心靈上觀察自己,並持續擴大範圍直到等於一切,靈魂之光就會很旺。除此,亦可透過與天地氣場有修行關連的奇楠沉香、天字級老人蔘的能量加持來補元氣。


成佛與否取決在你


我們在覺性的時代提出成佛的概念,因為人本自俱足成佛的條件。所謂的成佛,不是會不會而是要不要的問題。成佛與否要看你自己。 「佛學」和「學佛」是不一樣的。現代講授佛學的僧、眾非常多,表示佛學普及充滿人間,已成為當世的顯學。既然佛學的知識已然大眾化,容易被取得,學習者就要成為學問的本身,要把「學」變「佛」,學佛成為你自己。


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面臨的時代,與現在的科技時代是完全不同的。佛陀當年面對的是食物供應不足,衛生醫療手段缺乏,環境條件欠缺的時空背景,佛陀用精神性面對人生的生老病苦獲得解脫,讓人類活得更好。現代科技生活的複雜度已遠非佛陀時代的人類可以想像,大腦的端腦不斷地發展進化,物質生活便利,社會強調性別平等,更多證據佐證科學的成果,人類願意成長進化到AI時代,面對生老病死的方法遠勝佛陀當年。既然如此,現代人為何無法成佛?

 

你如果覺得佛很好,就要成為很好的自己,問題在於你現有的東西其實會讓你產生與佛相反的結果。所以,要用佛的位子去想你自己,僅用佛的部分就很容易成佛,因為人本自具足。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如果將之化為時空概念的維度感,三千小千世界是身體世界、心理世界與大腦世界。三千中千世界是你的身心靈、我的身心靈、他的身心靈。至於我們的靈、身體的用,以及暗物質、暗能量的靈,統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成佛的世界並不抽象,只是讓人回到法則本身,該怎樣就怎樣。「成佛」是指成就極大邊界的自己。一個人「省氣」最大的範圍就是靈氣。


赤子之心就是真心


一個佛性俱足之人的內心,是真心存在的原始狀態。真心沒有但書、不用理由,赤子之心就是真心。我們練功最後必須回到心的本質狀態,就是心的本性,心的自性。在道家,修煉真心的叫做「真人」。

 

人在真心的放縱過程會不斷地投影出無限的正向力:慈悲心、感恩心、祝福心、憐憫心、大悲心。嬰兒一出生就帶著真心,本性就是愛、相信媽媽。但人的大腦被催眠了,倒影出內心的「假」,像忌妒、恐懼或守規矩等。因為恐懼「真」可能會被排斥、批評、制約,就用「假」來滿足他人或社會觀感,變成以假當真的人生。其實人只要返回赤子之心,就可以是練習真心的真人,心氣自然旺。一個人的心氣是格局,心氣旺,格局就會大,不會耗用元氣,元氣自然鞏固。因為心能大於腦氣,大腦根本就不用想,處處皆是悟,煩惱即菩提。

 

人心被制約、被奪境,心會被污染成假導致看不見自己。而有一個制約,就會產生制約以外的負面作用,從而衍生出一連串的規矩、法令、刑罰…。如果人可以回到法則本身,法則自會讓人從中產生遵守的慣性,因為天有好生之德,每個人就會有好生之德與之相應。


成佛是一切在心


AI時代的知識比大腦更滿載,人類的大腦不再需要記憶知識,更不需要被制約。我們要的是發於心、布乎四體的覺性,每個人的悟性、覺性才是真正的主人。「成佛」是站在上帝的位置去思考,給覺性一個機會,每個人都本自具足便是「自然」。老子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人因為看不見暗能量、暗物質,所以很難感受這部分。

 

成佛要怎麼做?就是一切在心,因為覺能來自內心。在人心,要支持別人的內心,讓人的內心活起來。在道心,則端視自己每一個當下的五感,即眼、耳、鼻、舌、身的形狀。我上課持續辦活動,為的就是讓你用身體經歷,形成你的覺,而不是形成你的筆記人生。

 

成佛是很簡單的事情。你在現有的資源與條件下不強求也不改變,但把自己過好;對一切是非心存感恩,能量自會產生。因為靈魂的能量本自具足,只差你的喚醒,所以你要改變你的靈性。

 

靈性改變後,你會發現你的條件有無窮的內在精神的變化,此時你的條件僅是過河之筏。只要你過了河,那艘筏的長相並不重要;昨天與今天的筏都會更換,所以你無須在意現有的條件。至於要如何證明自己已經成佛?唯一的證明就是你自己的認為,你不需要做任何也無庸改變什麼。一個佛不需要證明自己是佛。一個佛不會說自己是佛。

 

人心像一面鏡子。你用什麼樣子站在鏡子面前,它就會反射回來相映的樣子。人心亦是如此。你只要真心用愛面對對方的內心,人心反射回來對方也會映現愛你。假如你同意這個法則,法則的重點就從你開始。當你成佛,對方站在你面前,他也會反射他是佛,所以大家都成佛。一切都從你的覺性開始,省氣擴大你自己的能量,將無遠弗屆到達一切,從此人間會成為淨土。在量子計算的時代,成長速度會遠超過等比級數的成長,人的所作所為也是如此,因為這是一個精神時代來臨的開端。


覺者供養佛法僧


假如你實在不知道成佛要如何進行,可以嘗試這個法則:就是把任何人、任何事帶給你的困惑當作佛陀捻花;而將他/它視為美麗的花朵,然後你微笑。在那個人、那件事上自會產生一個對向的你,看見你是佛的樣子,他/它就會用佛的樣子出現他自己。

 

所以,先從自己的家人開始做起。這個機制中不講道理、沒有忍耐,只有對這個「發生」捻花微笑;在外部與自己之間,心與看見、聽見之間都會然一笑。然後,你非常謝謝對方,謝謝這些事情。假如你可以在法則底下安然自在,一個覺性起來在內心的自我投影。當你學會這個機制,從此你就是佛了。

 

一個覺者隨時都要供養佛法僧。「佛」是你的思維,「法」在你的內心中誕生,「僧」是你的肉體。所以練無極要讓自己維持在空相感,用覺性來看自己內心的狀態。佛是空相,大腦必須維持在空相才能成佛。所以要持續供養身心靈才能在佛的狀態中。

 

我們和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一樣,都有成佛的條件。但歷史的時空背景不同,我們成佛是成為現代佛,是對這個時代產生佛部分的特質。佛是一種安定性,佛對一切看法都視為是自然界的法則,但自然會因時代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面貌。除非你不願意,執著了、無常了、放不下了,才會看不到自己的本自具足。所以成佛的意思,是看見這個時代一切在你面前的發生,你都會然一笑,而且是赤子之心的微笑。我們只是要拿到那個自己罷了。

 

當你進入「道的周天運轉圖」的『自然』範圍,佛是自然界的基本單位,佛指出人生一切都是如此。你成佛,勿須用任何形式或圖騰來證明你是佛。因為最後你要無為,除了捻花微笑,到哪裡就有哪裡的相,叫做「無為法」,你在生活中要進入這般的悟道。

 

「無為」是種頻率,一種內在的觀自在,你知道一切本來就這樣,當你面對任何事態或狀況都必須在無為法中。成佛之後還有無為法,透過無為狀態的佛,到達「大道」;如此,這個佛就等於大道。所以『自然』的法則就是「佛」、「無為」和「大道」。但成佛,還得從佛的心態做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