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以無事取天下
文稿彙整/李明

圖片來源/ wix
第57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朝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用身體讀老子
老子一生並沒有真正從政,所以不會像長期從政之人那樣講政治之術,他一定是從身體得到的邏輯跟感受。如果沒當過官打過仗,就用身體去解讀老子,而不要從政治、軍事解讀。會讀書的人,是從「用」來讀,所讀與所用結合,使作用提升。
所以我用身體、用60兆細胞來解讀老子。所謂「以正治國」,國就是身體,是60兆細胞所居的環境。「以正治國」,就是用對的態度對待身體。大腦要對得起身體60兆細胞,要保護這個國家所有百姓,不要為了外在壓力而傷害人民權益,花很多力氣制約他們。
什麼叫用對的態度對待身體?口渴喝水、餓了吃飯,就是對的態度,不要壓抑自然欲望。人活著必須先滿足欲望才能止欲,壓抑欲望,只會發展成貪欲、貪念。如果不能以正治國,為了滿足大腦的自以為是,就可能讓許多細胞受委屈。善待你的細胞,一個都不漏掉,例如頭皮細胞需要輕緩按摩、摸撫,耳朵細胞希望聽到大自然的蟲鳴鳥叫…。清晨散步溪邊,讓DNA處在古老而熟悉的環境中,身體所有作業系統就會很安定,全身60兆細胞都滿足。
滿足自然欲望是天意
可悲的是,人有太多知識性、道德性的執著,或為了莫名其妙的尊嚴、面子,壓抑了細胞的基本生存權而不自知,像乳癌、子宮肌瘤…很多都是長期壓抑造成的。每一朵花開,是為了讓世界美麗一次,也讓種子有機會繁衍,滿足自然欲望是一種天意。人在青春充滿朝氣時,就該展現爆發力,用來美化世界,所以你該鼓勵女兒趁年輕好好打扮,而不是送她去讀碩士博士。現在愈來愈多女性不結婚生子,子宮內膜細胞每個月只好自殺,隨著月經排出,錯過了在適當年齡生育,最終形成攸關未來人類是否滅種的嚴重問題。
人生有階段性,年輕時會追求各種滿足,等年紀老了,圓滿才是最高美感。人生最後已不再需要滿足什麼,所以不要整天去爬山、坐郵輪,或是亂傳LINE。老年階段,身體退化,感覺神經都在萎縮,但此時生命的本能卻會讓你靈光乍現,更多能量跑到靈覺去,好照亮前方道路。像我們品香,就是透過訓練鼻子,開啟最重要的靈覺力。
生命是一趟返還之路,一路都在得,一路都在失,最後要還掉,得失兩空,有一個大法則在裡面運轉。等到你看到真正的法則,就不再迷失。人生最後階段要好好修練一種圓滿,一切都拿掉,沒有自我、沒有意識形態。一切都放開,所有想法都空了,看到的只有世界一切多美好。為親朋好友留下內心最大的祝福,最後你會帶著你的光離開,讓自己下輩子很好過。
佛陀悟出了「空」,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連基本衣食的自然滿足都難。所以佛陀說一切皆空,就沒有悲苦了。但後人曲解誇大,說不能殺盜淫妄酒,立下條條戒律。人一生的努力奮鬥,不就為了滿足身體這個國家六十兆子民的基本需求?自然欲望未能滿足是會生病的。你必須了解自然需求,也了解滿足自然需求並沒有罪,這樣就會減少很多痛苦。
善用非常態
再談「以奇用兵」。「奇」就是違反常態。練功做動作不要墨守成規,只會學老師的標準版,要能對話當下的動作。老師的標準版叫「正」,「正」有時候不夠用,要做到跟你自己的需求一致;可以滿足、溝通60兆細胞,那個動作才是對的,這叫「以奇用兵」。
人不需要一味守正、制式化,有時候不一定要常態反應。比如人家罵你,你跟他爭辯,那是常態,但人家罵你,你反而跟他說謝謝,結果或許更好。有時候以德報怨,而非以怨報怨,有時候理直氣緩,而非理直氣壯,這些都「奇」。常態不一定對你是對的,也不一定會有好結果。有時要用非常態對待自己,非常態去做自己、釋放自己。
「以無事取天下」,不需要做什麼,天下自然在你眼前。好與不好儘量都不說,不要有任何回應,看見了就把它悶在那裡,不要讓大腦繼續發酵。不要想去找什麼、去哪兒玩、得到什麼爽度,你得不到的!看人要看到他的好,不要看不好的地方。所謂的不好,只是跟你不同,不是真的不好。壞人的好你看得見才是高手,那是道行、智慧。假如每一個人都能看到這個部分,你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緣,看到的人都是美,幹嘛出國跑那麼遠去看?在你眼前的就夠美了,如此你的世界馬上圓滿,不需要到處跑,就能活在恆定中。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道德原則越多,細胞越是疲於奔命,耗盡能量。「朝多利器,國家滋昏」,「朝」就是審判正義做法的地方,也就是大腦。有太多犀利的觀念與想法,就會讓器官與細胞混亂迷糊,無所適從。「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內心取巧,耍小聰明,與人爭議越多,越不坦蕩。「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罣礙一堆,規定自己這不能吃、那不能做;還忙著審判人家這樣對、那樣錯,身上的細胞就越窮,變成盜匪一樣。
吃飽了,就無欲了
所以聖人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怎麼樣才能無為、好靜而無事呢?必須「無欲」。一切圓滿、滿足之人才能無欲,滿足了自然之欲才不會有貪欲。貪是被不滿足逼出來的。人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我無欲」,我無欲就是我飽了,我吃不下了,我不貪了。
老子把一個「樸」字押在最後。「樸」是所有的可能性,一根原木就叫樸,它可以雕成任何的像,但等你雕刻成山水或人物,它就叫工藝品。人若回到樸的狀態,沒有那麼多制約和定型的樣子,一切都可以發生,一切都可以經過,生命就充滿無限可能。
迷迷糊糊一天過一天,這不是人生。人的一生要把自己講清楚,說明白,勿枉勿縱,審慎覺察自我。只有對人生的深度省察,才知道為什麼要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這章讀懂了,一輩子活得自在快樂,做人如神仙,一生不會有事,也不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