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
文稿彙整/李明
圖片來源/ wix
四十九章 德善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
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站在無限存在中,不思善不思惡
什麼叫惡魔?你喜歡賭,卻從來不敢去賭場賭一下,從你身上不敢做的壞事,就知道你心中的惡魔在哪裡。一般理性的人都不敢看惡魔,離得遠遠的,所以也永遠沒有辦法降魔。你用理性在思維,選擇對的樣子去表現,避免暴露心裡的惡魔。我們的教育就是教你哪個對、哪個錯,教你往好的去,壞的那邊不要去,用理性去逃避。
老子說不能這樣,他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常心就是自我,是出生以後就擁有的那顆心,自然有善有惡,有信有不信。所謂「聖人無常心」,就是聖人不能有邏輯性的心,他的心在百姓身上,以百姓之心為心,百姓有的他就有,也就是處虛。他必須一直把自我完全掏空,到最後轉換成天下之心,形成共同的圓滿之心。
中丹田的修煉,不能一直保持一種「常」的執著,一顆心永遠硬梆梆、食古不化。聖人沒有自私、執著、「我認為」的心,沒有一顆屬於自己的心。因為聖人的自己,即是無限的存在,已化身為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達到可以無限的生出萬物之狀態,即無須自我的存在。因為,萬物存在,等同於他的存在。
大自然本來就不存在善惡,不是你去包容它,而是它就是你、你就是它。還講什麼包容?千萬不要站在一個唯我的立場,「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聖人沒有「我」這個心,你還在問善、不善,還想要去包容,這就還是站在自己的心。如果不知道什麼是無常心,那就用初心或動機去想人家就好了。
佛教講無我、無心,空在一個「空相」裡,但還是「有」,修到最後是擁有一個空的「有」,這是「有空」。但老子不是,老子是虛的。什麼是虛?因為空了自己,容納眾生,裡面有百姓之心。
佛家「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這種境界是空萬物,萬物都是空的,只有人的內心才是一切的唯一主導。所以山可以看成空,可以看成不空,最後山還是山,但在內心是空的。佛教本身並不以萬物為基礎,只尊重個人成道成佛,個人怎樣就怎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佛陀是一切歸於自己的心,心滅了萬般皆空,可說是唯心論。而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聖人修到最後是空的,但這個空相存在萬物,萬物才是真的。道家是歸於萬物,我就等於萬物,所以說我是一切,一切就是我。
佛教是消極的,而道教是最積極的宗教,這個地方佛道的不同很明顯。佛修到最後萬物是空的,道修到最後是自己空,所有的東西都在我自己,所以我很自在。你只要沒有什麼,再也不會失去什麼,「及無吾身,吾有何患?」
成為「德善」
在練功上,「常心」就是企圖對焦這一招或下一招。對焦這一招叫做九鬼拔刀,用這個觀念對應在動作上,而不是在其中覺察。觀念是執著,覺察是當下。
無常心的練功則是不做過多的解釋,專注在身體裡面「道」的狀態,一個「變化」的狀態。在裡面產生了一開一闔,心腎相交,陰陽出入,升陽火、降陰符。在每個動作中沒有好壞,無任何定義及觀念於其中。只知道身體的空相在那個地方,而不分這一招或那一招。不想,感受六十兆細胞的感受,而非僅限於大腦的感受。動作,就是在身上的發生、在身上的事件。因為這個事件,導致身體的空間、細胞間質,導致一切狀態變化的真相,此真相即是百姓之心。
不要擔心自己會怎樣,只要擔心這個世界在你面前會變成什麼樣子。自己怎麼樣不重要,這個世界在你面前變成什麼樣子才重要。你的世界、你感官所觸及的範圍,它怎麼了,就反映了你怎麼了。你不需要修正自己怎麼了,只有你自己好,你的世界不會好;別人好,你的世界才有可能好。
所以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如此才能叫做「德善」。「德」就是道的樣子,道的樣子的善叫做「德善」,它的呈現方式是「不善亦善,善亦善」。它不是人心的善,人心的善是「好就是好、壞就是壞」。我們被教育到只是理性在歸納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道家不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所有人內心一定有善也有惡,道家說不能這個人有惡念時,對他不善,有善念時,才對他善。賞善罰惡,那是法家。
有的人只是現在魔性還沒有出現,等碰到某件事情,比如金錢或名利,就產生魔性,張牙舞爪,命都可以不要。你們完全不敢表現自己,還以為自己是正人君子,其實五十步笑百步,離道很遠。
老子告訴你,善與不善都是同一個人,我都用一視同仁的方式對待。這是德善,一種善的本源,而不是善的區分、善的末梢。分對錯已是善的末梢,在根源所在「一」的地方叫做德善,裡面沒有對錯、正反之分。德善渾其心,不分你和我、善與不善,不是用善來容納你的不善,而是用本身的德善擁有了你,因為我們是同一的。我只是用本源把你收回,把你打破,再合在一起,你儂我儂。
當你要找自己時,找別人就好了,因為他們就是你。當你討厭別人如何如何時,那就是你,你討厭的是你自己的一部份,在你裡面也有。所以不要嚴格要求別人,指責別人,如此做人簡不簡單?做人為什麼難?難在你非善即惡,非惡即善。
善與不善,終歸於德善與德信
練功有時處於專心凝念的狀態中,會覺得很舒服;但有時處在煩躁的狀態,心定不下來,也要用安靜而無為的心來面對紛亂,而不責怪或壓抑自己的念頭,保持一個德善的心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何謂信?信不是信用、相信,信就是「可以」。人世間有很多的可以不可以,而對我來說,我都可以。但是我還是要把可以不可以回到自己的可以裡,也就是我內心的可以涵蓋不可以的條件,我的可以擁有不可以。因為我裡面只有眾生,沒有自己的心,所以百姓的心無論怎樣都可以在我裡面成立。可以、不可以、不一定,我都可以。此信,乃道的信,「德信」。
練功時有些動作可以做到,特別有感覺;有些動作則無法做到,沒有感覺,甚至導致腰酸背痛。無論有沒有感覺,能不能做到,都不能區分信不信,只能去經歷它,讓大腦和心安靜,讓生態自行生滅運作,這就是德信。
宇宙之間有個磁場在統一萬物,根源在那裡,只是萬物用自己的動力,變成各自的步伐,但時間一久,大家終會同歸於這個法則。不善會一直繼續嗎?不信會一直繼續嗎?不會的。就像本來紛亂的擺盪裝置,久了以後,會成為同步化。善與不善,信與不信,最後終將歸於德善與德信。不要選擇性地相信,這個我可以,那個我不可以。什麼都可以,最後什麼都好。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天下就是身體,聖人外貌不好看,因為每天出生入死,衝鋒陷陣,歷練滄桑,不是養尊處優的模樣。相由心生,真正厲害有道行之人以百姓之心為心,裡面必有不善,不可能全然慈眉善目。聖人在身體上是闔在一起的,虛懷若谷,不會趾高氣昂。他內心裡面自己是空的,眾生才是一切。內心不斷往上躍升的人,對待身體是很內化的。外形表現越大,內在功夫越低。真正功夫深厚者,鬆柔無限的力量都藏在內部,不表現剛猛殺傷力。「藏」可長久,聖人練藏,凡人練顯。
「為天下,渾其心」,你的心與一切萬物渾然為一體,等於一,這是心性上的修練合而為一。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為你想,就是為我想,變成同一個人不是為了我,所以才為你想,這就是損,損之又損。學習功法是要來修掉你自己,來損你自己,回到眾生裡面。
老子第五十章說,有一種功夫可以讓你「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犀牛角和老虎爪沒法傷得了你,刀槍士兵刃也沒辦法近你的身。這樣一種功夫,就是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練功的時候虛懷若谷,不是裝樣子,用一種鬆闔、融入、流動的態度,在身體裡面合而為一。你的心不要跟身體脫離,「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老子第十章)要能够這樣渾其心,與萬物合而為一,在天下匍匐前進,不敢趾高氣揚。
60兆細胞比你清楚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百姓眼睜睜看著,耳朵豎起來聽著,對你的所作所為,對自己的周遭世界,都清清楚楚。他們用全部的欲望及專注度,注入到周遭的每一個事件。練功的時候不必照鏡子,身體60兆個細胞個個比你清楚,知道你在做什麼,你渾其心就好。一切身體的善或不善、信或不信、可以或不可以,對聖人來講都是孩子,都是因為原來的德善生出來的。你應該要去包容,最後收納到一個根源的善裡面。
嬰兒是很單純的,毫無念頭,等成為孩子受後天汙染,開始有欲望,而聖人都可以包容。聖人不是沒有念頭,他的念頭都在百姓,百姓在他裡面,萬物在他心裡面,他不能像佛陀一樣空了。基本上一個人底線越低,道行越高,如果人生的底線低到隨時都踩在腳底下,永遠看不到,那種人是高深莫測。一個人什麼都可以,就永遠看不到他的底線,這叫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叫道。道就是隨時都在深淵薄冰裡,但是卻不危險。
大自然裡面本來就有陰陽,陰陽是一生二而來,它必須有對立、有制衡,才能夠協調平衡,才能傳承萬物。在這樣的過程中,發生的事不在你的想法裡面,那就不對嗎?該怎麼辦?孩之!看什麼事情都孩之,只要自己成熟就好了,世界就跟著你的步伐走。
老子就是能給人一種動機,引發人的寛宏大量。生活面的東西只要找到動機,凡事這樣看,看到最後都會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