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能量很強,但不耀眼
文稿彙整/楊慧敏

圖片來源/ wix
道德經第58章/察政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真而不肆,光而不耀。
為政之道
「其政悶悶」,為政者萬事全都看在眼裡,但內心不起任何波瀾,不動聲色,不要給太多規矩,就會「其民淳淳」,每個百姓都會很聽話,戰戰兢兢,規規矩矩,老老實實。若「其政察察」對每個送上來的奏章都看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還要外加各項批註,每件事情都調查審問,將導致「其民缺缺」,老百姓精疲力竭,虛垮不堪,想要好都好不了。
對身體來說,「其民」就是每個細胞都很警惕的運作,順著生理時鐘,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細胞會有自己的出路。「淳淳」不是純粹的「純」,是如同釀酒發酵的「醇」!用在事情、練功上,只要明白,但不要顯露企圖心,執行就好,很多事情是時機的問題,時候到了,該如何發展就會怎麼發展。
禍福相生相載,福禍善妖都會改變,一切由心而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是福所倚靠的,福裡面埋伏隱藏著禍根,禍福是相生相載的。禍心人得禍,福心人得福,一個有禍心人,即使福上身,禍馬上就來;一個有福心的人,即使禍來了,還是會得福,因為禍中有福。因此,不是得禍得福的問題,是你內心的問題。
「孰知其極?其無正」,誰能知道無常這個絕對的道理呢?誰能知道最後到底是福還是禍呢?是福是禍,端賴人心,沒有一定的判斷準則或既定規則可循。老子用「極」字來代表人身體的常態及中丹田、上丹田的經營。世間無人可以掌控所有的無常,「極」是絕對無法掌控,「其無正」告訴世人「極」之所以無法掌控,是因為他不存在既定的法則,沒有標準作業模式或正確規範可尋,所以「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的會立刻翻轉成奇,而善也馬上會變成不善,「妖」是不善的意思,福與禍、善與妖都會改變,善的人可能會有妖心,而作法看似妖孽的人,內心可能有極大的善。「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不知福、禍、妖、善,已經很久了。
聖人雖有原則,但包含眾生原則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是指在這塊田裡維持著每一小塊所擁有的樣子跟範圍,雖然有原則,但一定把眾生的所有原則都包容進來;「廉而不劌」是每一個地方都非常清楚明白,像鐮刀那麼犀利,但卻不會傷到任何一個部分。眾生都各有專長、各有發展途徑,要保有各種發展途徑的可能性,到了一個時機,就將大有拓展。
用於練功時,「方而不割」是指做動作時一動無有不動,包含所有的一切都在動作裡面,要從身體的觀念出發,對稱且按照自然本能而動,順著自然屬性而動。「廉而不劌」是每一個動作都不是表面上的姿勢,而是像鐮刀那麼犀利細膩,非常清楚明白,深入到每個關節、空間,卻不會傷害其內組織。
延伸至家庭,就是所做的任何決定必須吻合家中成員的方便性,雖然我有我的原則,但是已經把每個人都思考納入,自然不會產生損害,這就是「方而不割」。另外持家時有要有很高的敏銳度,把每一個人的行為看得清清楚楚,做任何事都不會傷害任何人的尊嚴及情感,讓每個人都服氣,就是「廉而不劌」。
反應在做人做事上,就是為眾生的付出,沒有高低、對錯之區分,都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沒有任何負擔,因之產生無限的慈悲、智慧,才是真正的道行,無限的自在,也是圓滿所在。
「真而不肆」,保有赤子之心
「真而不肆」之「真」是赤子之心,但仍有規範,且不會踰越大道的法則,如同天真的孩子從不恐懼或罣礙,但依然保持真、童心、對什麼事情都有好奇心,直來直往,該說就說,該做就做,但仍有規矩、涵養,此謂「真而不肆」。就如同氣機導引的體系,一切都是有規則,有依據的,絕不放肆,有解剖學,有生命的觀感,有老子的自然法則。
一個真正滿足的人活在眾生裡面都會看到他燦爛的寧靜,充滿自信,充滿足夠量能,他滿足當下剎那間自己想做什麼,不需要千里之外求得,當下要什麼只要在自身範圍內即可滿足。真的看過、聽過,透過做人做事了解到底自己錯在哪裡,才能不再執著,才能真而不肆,一直往「真」的方向走,但是不會放肆。
「光而不耀」,持續發光發熱
「光而不耀」,就是不用去發光,持續韜光養晦、保持溫度,只給人家溫暖、希望。人要不斷追求一種覺察的自我,找到自己能發光發熱的切入點,很務實的看到自己,散發出自己的價值,持續做出來、發生作用力,但卻不耀眼奪目。活著就是價值,是自己創造的,不是因頭銜而發生的,不需要成為別人心目中的你,而是不斷把自己放到別人心目中去。如果是一個幸福恆定的人,那一定是正向的,因為他能夠完整地去思考事情,因為他什麼都明白,悟道的人是了解自己價值的人,知道如何給人溫暖,他語言是溫暖的,所有的一切都溫暖,忠誠地在做一件事、在說一件事,他能量很強,但是他並不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