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是我聞・之一 】
怎樣練出不想、不做的真功夫?
文稿彙整/二晚班

圖片來源/ wix
氣機導引是最完備的身心靈修練體系
到目前爲止最偉大的身心靈學說體系,我都建構好了。其他關於身心靈的說法都有虛玄想像,甚至空洞無實的問題。而我所建立的這套體系,是我一生研究各種關於身心靈的學問,經過親身試驗和體證所創造的,並且帶領學生長期實驗,觀察這套體系在他們身上實際發生的效果及長期的變化,慎重的調整修訂,逐步建立整個體系,完全是可行的,而且真正有效的。
有了這套體系,後人就不需要像現在這樣模索苦學幾十年,因爲這套體系非常明確、簡捷、容易理解學習。只要3個月就可以掌握全部觀念。然後每天持續練習,一個禮拜就可以記住所有動作,半年就會有所領悟。然後就有一個道場在身體上,隨時都可以呼應「覺」的感知能力。
可惜這套體系中的「導氣篇」目前未能成書。我早已完成「導氣篇」的功法與心法解說,但檔案居然遺失了。這一階段是練習「不用想」,去掉識、想,無心自得。沒有學習這一層次的「不用想」,學習「無極」就比較艱難。因爲你在練習「無極」時會不自覺地介入自己的想法,很難「不用想」,就無法真正達到「無心」,因此就不能順利走向「無極」所追求的「致虛」、「道心」、「自然」。
現在你們缺了導氣這段工夫,就要直接在「無極」中把握心法。你必須讓「覺」醒來,使心法對焦每一個功法,胸襟要大。我在講述心法時,你要思考那個心法應該屬於哪一種功法,在心中先演練體會一番。這樣你練無極就不會跟不上。
無極是無數太極的疊加
動作再熟,如果不能把握其中的心法,也沒有意義。所以你不能讓「拳」帶着走,要讓動作在你這裏為你呈現一個空境,一個超越的、寧靜的、沒有目的性的場所。從頭到尾做完,但你並沒有在做什麼;你專注到位的做了所有動作,但你並沒有想著做動作;你一直朝目標前進,但是沒有「到達」的想法和感覺。
無極,過程中一切動態有無數個上下、前後、左右、內外,在整個身體上運轉、變化、發展著。無限的邏輯,無限的太極,就是無極。無極就是一個個太極在我們身上發生、在身上任何一個地方出現。這樣螺旋,這樣一個圈,就是一個太極。無極是螺旋,是許許多多螺旋的運轉發展,是無數個疊加態的圈。所以,無極是無數太極的疊加。
身體內部的真實流動
我沒有教什麼困難的動作,你都會做,但你做起來跟我不一樣,因為我們的靈魂不同。你們跟著班長學會學得很快;跟我學就學不起來。你們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差別,因爲你連這個差別的觀察力都沒有。就像你們現在和在公園練拳的人一樣都只是比樣子,沒有內化、內斂,沒有真實的內在沉重感。但你不覺得,你不相信自已是空包彈。
你們不相信身體裡面有一種空間,發生著像土石流一般洶湧的流動。你們在做動作,卻不知道什麼叫流動。真的在流,裡面真的有「土石流」,整個組織是真的在流動,不是想像或者感覺的流動!就像我站着,你推不動,因爲當你搭到我,我身體內部立刻發生流動,你的力量像搭在流沙上,所以你推不動。
心法的修練:以「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吐便嚥,水火相見」為例
這種流動不是像肚皮挺起、縮下那樣的起伏,那是肉體的動作,可以具體感受。內在流動是一般人感受不到的,你要感覺到那個沉重感在身體裡面運行。
功夫要學到那些關鍵細節。比如「氣沉湧泉」和「氣沉丹田」,「氣沉丹田」要「一吸便提,息息歸臍」——吸氣時會陰自動提上來,每一個氣息都到達丹田。「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吐便嚥,水火相見」——只要一吐氣,就陰陽相交,心(火)腎(水)相交。心氣,心就是意,要心(意)與氣相隨,一吸便提,心氣往腎臟走,往丹田走;一吐便嚥,心氣又到湧泉。也就是一個呼吸涉及任督兩脈。這些都是以前最早的口訣,你要練到這種口訣成為真正的身體內部運轉,而且練成本能,練到讓身體運作完全變成這些口訣的作法,這沒有三年功夫是沒辦法的。
可惜我現在不可能回頭講解這些修練的口訣給你們聽,沒空啊!所以都是因緣!如果寫在書上,你們就有線索來思考、體會、討論,和指引自己修練的方向。沒有寫出來,這些線索就斷掉了,你無法找到一個基準或指引,以確定你現在所做的動作要到達怎樣的標準。雖然,只看書裡面的資料,不見得就學得來,但最起碼會有一個方向和輪廓讓你們可以跟著練。
「導氣」要旨
「導氣」是練意念,就是真正的「意」。「以意導氣」,你沒有「意」,用想法練功,導的是運動神經,怎麼能導氣呢?把手舉起來的指令是用「想」的,是下運動神經指令,是神經系統,跟氣有什麼關係?透過意念是「不用想」,手自己會舉起來,你相信嗎?那是「永動機」的概念,身體必須處在那種永動機的狀態中,經過氣自動產生那個形,才能夠不用想。你有意識地指揮肌肉就是在「想」,你就動用了你的腦神經系統。
無極是不斷學習與體證的結果
「意」的層次、「不用想」的狀態,這些都是要靠學習的。我就是一關一關走過的學習而來。從10歲開始練拳,進而開始接觸武學,後來開始教學,就一直往「非格鬥」的方向走。退伍以後就往哲學的方向,又往道家思想、丹道的方向走;再往導引、中醫、易經八卦的變化原理研究。我在社會大學期間一直不斷研究,把練功、練拳聯結到上述領域。我還進一步研究佛經、聖經。西方哲學我是從小就開始讀。當兵的時候大量閱讀西方哲學和世界名著。
我每天都在讀書,讀到半夜,喝烏龍茶提神。我讀書可不是爲了考試,是爲了理解人與世界。我要建構這種理解,所以要有各方面的素養。這些書也沒有人叫我去讀,是我自己去找去讀。我的學習都是自己鞭策自己,一定讀到懂爲止,甚至讀到超過「懂」的層次——我一定要超越寫書的人。比如說我讀海德格爾,就覺得應該超越海德格爾。因此「向死而生」對我來講就不是什麼崇高不可及的想法。我一定先徹底瞭解他在講什麼,再超越他的想法,就怕還有其他思想我沒讀過,就怕我只讀到局部,所以就不斷的找。
AI科技對導引功法的可能助益
AI也可能運用在人體運動的演算。對於我講的身體功法,可以用AI來演算,某一個動作會形成怎樣的身體空間開展?會引發怎樣的神經系統傳導訊號鏈狀態。這就是筋膜鏈。筋膜是壓力受器,筋膜依所受到的壓力狀態決定用什麼神經遞質去傳導,不同的神經遞質傳導到大腦的速度會不一樣,資訊量也不一樣。神經系統要在瞬間把所有的訊息傳導到大腦,但不同的身體狀態,傳遞信息的量和速度會不相同。運用AI可以建立氣機導引功法的演算模型,其中包含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神經學等方面的知識,把每種功法引導出來的身體內外變化的動態歷程,詳細演算出來。
氣機導引體系蘊含巨大的生命知識
氣機導引是包含所有人類生命知識的博大體系。這就是爲什麼○○○決定不再做醫生,而要一輩子教氣機導引。因爲我跟他講解氣機導引功法所蘊含的各種身體結構變化作用,他對身體太明白了,他是生化、醫學雙博士,所以他用自己的整個學術背景來做我這些題目。他是天才,具備完整的專業知識,所以能了解氣機導引的奧妙和價值。他現在把重點擺在「人心」和「道心」上,都在講心的力量,講內心、道心,講到一種空無;講靜坐,講靜。這些都在「道的周天運轉」系統內。
AI 時代來臨,我們要怎麼樣調整自己?我們過去都是讀書、讀書,記憶、記憶,都沒有回到真實感受的學習。沒有自己真實的體會和經驗。唯一能夠學到和自己有一點關係的就是體育課,但體育課也沒有真正學到自己。所有的學習都在「識」上面,沒有真正學習感覺上的東西。其實,這種感覺的學習才是學習的重點。
再談「導氣篇」心法的要義
我寫好的「導氣篇」功法跟心法,主要是教你們在實際的身體動作中學會「不用想」的身心狀態。比如「熊經搖盪」功法跟心法,看了圖片加上文字的說明,你就知道那些心法該怎麼做,你就能夠進入頭腦「不用想」的狀態。又如「天地拉極」也是讓你體會不用想的狀態。就好像一個人在開快車、在奔跑的時候,只要有開車或跑步的意向,而不必想開車或跑的動作,因為動作會自然運轉。最後練到做動作只有「意」的狀態,就像一個劍客,在與對手對劍時,他能保持自己(意)跟(氣)的一致性;並且他讓劍完全融入自己的身體,讓自己完全嵌入劍的力量。劍客沒有任何刻意舉動,只是隨順對方動態而啟動自己的意(出招),而且他的意與他的身和劍完全融為一體,意到則劍到,他的劍一出去,就把一切聚集在那一擊,只在一念之間奪取對手。好的劍客不會妄意亂為,而是把所有的意念聚集在氣上,一擊到位。
這個例子,就是導氣篇的應用,你們現在是不是都欠缺這個?你們沒有這種凝念度。這種聚氣、靜心、凝神的狀態不是用「想」出來的。所以說,你們現在練無極,要把自己的動作拍攝下來,仔細看自己的動作,你才知道哪裡不對,才知道你做的是什麼樣子。然後看別人做的,再做一個比較。不管哪個動作,如果沒有做到位,只是比畫過去,那跟一般外家拳有什麼不同?無極的每個點都是重點,每個點都有意義,因爲無極的每一個點都做到身體的一個位置,走到身體的深層。透過錄影的審視可以看出你整體的問題,才有辦法改變。假以時日,一次又一次修正,你就會進步。你們現在只做全部功法的一部分,就用心把它做好,不要擔心其他部分。充分瞭解了現在的部分,就會知道其他部分該怎麼表現。就用這比較簡單的方式去了解無極的感受。
無極就是向「覺性」的直接翻轉
無極是要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不是枝枝節節去學會這個動作、那個動作,不是小零件的更新或增加功能,是顛覆整個對身體的既有認知;換一個面向,完全轉換出另一種自己,整個翻轉,維度提升。面對AI時代,要直接翻轉,趕快產生「覺性」的能力。無極就是「覺性」的翻轉。直接翻轉就叫無極,你不用再學什麼了。「爲學日益,爲道日損。」
所以你們要努力提高維度,從身體裡面重新感覺自己,來創造那個氣質。你要一次又一次的看自己,覺性「本自具足」,所以你可以開始從自己內在,從心法去體會什麼是「空相」,什麼是「無極」,怎麼做到「不用想」,內心什麼樣子才叫做安靜。慢慢你就會發現你所擁有的基本空間的感覺,「氣沉丹田」、「一吸便提,息息歸臍」的「無相化」:已經沒有相在作用;但是無相而存其相,無爲而無不爲,也就是到達一種本能狀態,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這些狀態原先都是要一點一點學起來,還要持續練習,現在變成自然而然的本能,這時你的世界會完全改變。因爲以前是在「操作」一些動作,現在這些動作已經變成你的本能了。你以前的一吸並沒有自動提放,沒有任督二脈流動。這在你初學時必須要刻意控管和執行,現在都成為你的本能存在了,所以你的動作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爲這些本能自然在你身上,最後你不必「想」它們,「做」它們,它們是自動產生的,那就是功夫。
刻意的想和做的動作還不是功夫,那叫姿勢。功夫是形成的。真正的功夫是一吸便(自然)提,而你們現在是一直(有意地)在做提的動作,那就是用「識」來操作它。當它已經練成本能,只要一吸就會提。當功法成為你的本能,你的生命狀態也會改變。等你把無極功法練到這個層次的時候,你在這些心法所指引的「空」,還有「一吸便提」的基本身體條件下,你就會看見「無極」,會明白「以意導氣」到底是什麼。你會發現這些狀態是非常真實,而且很愉快。它根本就不是運動。
如果找不到導氣篇文稿,只能為此感到可惜,遺憾不能將它留給後人。但開悟的人很清楚什麼叫階段,很清楚生命與身體的有限性,也知道應當如何讓生命發揮最大的有效性,清楚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天命。
現階段我必須出版沉香的書,闡明有關藉沉香修練鼻根的所有奧義。沉香不只是一種珍奇寶物,而是一個關乎靈性的「文化」,因爲所有的意念都跟香有關。它是神靈性的東西,人類能透過香繼續保持覺性。當你把香點燃,「覺」就會在鼻根裏面發生,所以這是可以成就「覺」的造化之物。因此這種書一定要出版,一定要努力做到。
無極的動中定靜
如果最後真的找不到導氣篇的心法,那份缺漏就是人類身心靈發展的一段空缺,因爲人類少了一個開發意念覺性的能量,沒有辦法知道「不用想」的心法與功夫法門。目前一般人還是要從禪佛的靜坐尋找,可是靜坐又怎麼能靜呢?你看我們的無極功法,持續做一趟就等同於入定2個小時,這是動中的定靜。若只是靜坐,你坐在那裏,其實大腦都一直在想,否則也只是睡眠狀態。如果靜坐有效,出家人每天打坐,他們早就成佛了。
要讓大腦「不要想」必須從「心」下手。不是要大腦把想法滅掉、在大腦上面持靜。如果只是什麼念頭來了,都不理它,讓想法自己跑掉;又有個念頭跑來,也不要管他——這只是在玩弄大腦,永遠不可能入定。你坐下來一定會「想」,人只要活著,身體和大腦一定要動的,你有生命跡象就一定會動。如果是用「觀息法」,把心思完全放在呼吸上,你並沒有辦法一直注意著呼吸,一下子又有念頭突然跑出來;隨後警覺到,趕緊回到呼吸上;但不一會兒又有念頭冒出來。就這樣來來回回,在呼吸和不同想法間跑來跑去,最後就睡著了,還自以爲真的入定。所以社會上有任何人說他們可以打坐入定,不管他多有名氣,都不要相信。
(本文依20250218二晚班課程紀錄裁剪修潤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