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專欄一  體證道德經 】   

   用道德經的思想,

  提昇功法「境界」

   

文稿彙整/楊清雲

焰火

圖片來源/ wix

練功的目的不是變成一個「拳師」,而是要成為「生命師」,要能解決生命的問題,學會解剖自己的框架,跳脫原來的思考模組,才能顛覆已知。若還存在「已知」就「無知」了。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是可藉以提昇練功「境界」的介質,如道德經清淨章中的「大成若缺」即在說明「大知未知」。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永遠都覺得不足,隨時都在增進自己的本事,也因為他努力在補充,所以永遠夠用。練功就在練這個缺,永遠覺得自己不到位,即使已經如流水,水還有清澈、深淺…等境界讓你追求。雖然所做要覺得永遠不足,但所受要永遠知足,也就是要在練功的每一個當下知足,感謝自己還可以動,可以安心練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盈若沖」,大盈就是大滿;若沖就是若空;真正的滿是空,隨時隨地都空著才能再裝,如一條流動的水管,永遠裝不盡才叫滿,才能用不窮;水槽、水庫會裝滿,再下場雨,就氾濫成災了,滿了就沒了。

 

練功、練氣就是不斷的流動,內部空間的流動,不要想呼吸吸到滿,動作不要想追求當下的完美。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大直若屈」,所謂「大直藏曲」的曲就是屈。「螺旋」的外觀像直的,但它是屈的;拉直後沒有任何形狀的長度可以與之相比。老子不說「螺旋」二字,但用一個道理涵蓋所有的存在。

 

「大巧若拙」,拙中藏巧的功夫才厲害,動作慢但裡面卻藏著無限的速度;外形好像很笨拙、很無趣,但裡面卻藏著無限的空間、了了分明,就連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都練到了,這就是拙裡藏巧。

 

「大辯若訥」,「辯」是說清楚、講明白;「訥」是樸,「見素抱樸」的樸就是訥。亦即要把自己說清楚、講明白,但不要虛榮,只要用樸實、內在解釋自己就好。

 

靜勝躁,寒勝熱

 

「靜勝躁,寒勝熱」的版本應為「躁勝寒,靜勝熱」之誤,此由身體可證。

 

「躁勝寒」的「躁」就是動,身體冷的時候,動就不會冷了,人最怕濕寒體質,濕加上寒,一定生病;冷,但乾燥,蛀蟲就不容易生長。若將「動」與「躁」合起來解釋,「動」是用腿去動及蹲馬步,當自己冷了,就必須先除濕,故人要動才能治寒、祛寒。「靜勝熱」,心靜自然涼。

 

清靜為天下正

 

從人體免疫系統來看也是一樣,人發燒、發熱是因免疫系統在打仗,當身體啟動發炎反應時,則溫度升高,這就是發燒的原理。此時醫生會要你多喝開水、多休息,這就是清、靜。「清」是清清體內,多喝開水,水在體內扮演擴散作用,可以幫助代謝、調節體溫;「靜」是躺著睡覺多休息,則細胞自然健康快樂,自然調整為正確平衡的狀態,「正」是平衡。

 

此章運用在練功上主在修練「藏」的功夫

 

老子說最大的樣子是「沒有樣子」。練功時起心動念、性格、個性,都會表露無遺,因此要在動作中看見自己,並且在動作中把自己給「藏」了,藏住這個表現自己的自己;能藏多少,維度就有多高。所以練功就是練自己,守虛就是守在「藏」的功夫,只要將功夫藏在身上,當事情來時就可迎刃而解。

 

氣機導引很多動作都必須透過「轉丹」才能完成,由丹田運轉引動的動作,速度才會快,這也就是為何練習氣機導引的功法,最終要練到能時時把動機藏於丹田,而不顯露於肢體動作的緣故。但要從功法動作中先看到自己的個性,再把個性修掉,動作才能「藏」得進去,當動作藏進去時,自己的個性就修掉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