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欄五/山腳下的蘆葦  】   

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

 

傅冶中

image.png

圖片來源/ Midjourney

在2021年末疫情嚴重的時候,我在紐約時報上讀到了生物學家威爾遜 (EO Wilson) 過世的長篇紀念文章,當時感覺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第一次聽到威爾遜的名字,是幾年前聽到我兒子說要去聽威爾遜的演講。威爾遜曾經在哈佛教過46年生物學,當時已經退休十幾年,年輕人卻對他趨之若鶩,當天演講爆滿,兒子只好敗興而歸。出於好奇心,我去讀了幾本他的著作,成為他的粉絲。

 

威爾遜最有名的,可能是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他研究的結論很簡單,就是人類必須讓出半個地球,讓生物大滅絕的速度減緩下來。他的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主張,成為當今生態學領域的主流意見,這是他最有名的貢獻,但這可能不是他主要的學術貢獻。

 

他在生物學上至少有三個貢獻:

1. 他首次提出並且分離出昆蟲用來溝通所分泌的化學物質,昆蟲可以藉由分泌不同的化學物質,做簡單的溝通。

2. 創立島嶼生物地理學。他做實驗並建立數學模型,用來預測一個島嶼的生物多樣性。這個島嶼不一定是一個真的島嶼,被幾條公路切割的地,對某些動植物來說,也可以算是一個島嶼,因為他們很難穿越馬路。我們去黃石公園玩的路上,看過一些高架橋,兩側並沒有公路痕跡,應該就是給動物通行的橋樑。

3. 創立社會生物學,他原本是螞蟻學家,螞蟻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其實哺乳類動物也有很多社會性行為,有些行為是後天教育的,但有一些行為是天生的。

 

因為他創立了三門相當重要的學科,有人認為他應該可以得三個諾貝爾獎,但是諾奬是給醫學、生理學獎,他研究的範圍太廣,超出了人類醫學的範圍。他曾寫過一本《一致性的知識》,討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工智能,文學、哲學、藝術和宗教的大一統理論,如何能讓這些學科產生一致性?這本老書以現在來看,一點都不過時。

 

威爾遜成為一名螞蟻學家,是一個偶然的原因,因為他的右眼失明,他獨眼的視力比較適合看近物,於是選擇做螞蟻學者。在他7歲時,父母離婚,把他放在一個朋友家住,他一個人去海邊釣魚,不小心讓魚鈎鈎到右眼,因為沒有人照顧,幾個月沒有看醫生,右眼因此失明。他很小的時候就立志要做生物學家,但不知道要專注研究哪一種生物,因為視力的限制,就決定專攻螞蟻。他是歷史上第一位發現南美入侵物種火蟻的人,發現時只有13歲,這種火蟻在1940年代從美國南方以每年約8公里的速度向全國擴散,後來又擴散到亞洲,包括台灣和中國。

 

回到物種多樣性的話題,依據威爾遜的計算,就在我們可預見的幾代人之後,可能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都會滅絕。威爾遜估計,地球上肉眼可見的物種,約有九百萬種,其中有兩百萬種已被發現,但大部分不清楚其在自然界的功能。肉眼不可見的,例如細菌和真菌,大約有一萬億種(不包括病毒),無論可見或不可見的生物,這其中絕大部分在還沒有被人類發現的情況下就會從地球上消失。這麼多物種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從地球上消失,這其實是有相當大的風險的,也許我們人類需要這些物種,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威爾遜估計,如果我們保留15%的土地給大自然,我們大概可以保存25%的物種,如果我們保留50%的土地給大自然,我們大概可以保存90%的物種,這樣我們的後代子孫就有機會去研究這些物種,了解人和這些物種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了,這可能是我們留給後代子孫一份寶貴的資產。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