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專欄三  圖靈集 】   

感性戰勝理性

   

​阿充

煙花

圖片來源/ Wix

張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為什麼一個極度理性、聰明又有世俗成就的人,站在一個出家人旁邊,即使是一個沒什麼道行的出家人,這個理性的人還是顯得很卑微?其實能有世俗成就的人,人生也經歷過許多挑戰、考驗,論修行,應該不亞於出家人,那到底是輸在哪裡?答案是感性永遠戰勝理性。為避免用詞上的混淆,先說明本篇所提到的「理性」=「識性」,「感性」=「覺性」。

 

理性怕輸,感性沒輸贏

理性的人邏輯清楚、數字大小清楚、利弊得失清楚,運算能力強,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贏,贏他自己所認定的贏。為了要計算,就必須先認定什麼是好、壞,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大、小,什麼是多、少,最後算出一個價值,以價值來決定你要付諸什麼樣的行動。感性的人不一樣,他沒有什麼預設立場,他永遠不是你想的那樣,他是隨機的,他不定義什麼叫輸贏。面對一個不知道什麼是輸贏的人,你已經輸了。

 

「我認為」與量子力學

請容許我在此不專業地引用量子力學的語言,「自由粒子的波函數,在位置或動量方面,都是局部性的。在量子力學裏,一個自由粒子的動量與能量不必須擁有特定的值。自由粒子的波函數可以表示為很多平面波的量子疊加」,如果硬要測量出它的位置或動量,就必須從連續性的波函數中取出波包,造成測量坍塌,破壞了連續性的面,也就破壞了量子態疊加和量子糾纏。如果換成哲學語言來說,就是破壞了「我是一切的可能性」以及「我和一切的關聯性」。

 

「我認為」在量子力學中就是測量,取出一個波包,得到他的位置和動量,方便後續理性的運算,也可以說「我認為」是理性運算的先決條件。原先的波函數是機率,有無限的可能性,涵蓋整個宇宙,如果你硬要這麼認為(測量),你只取出一個波包,等於放棄了其他的可能性。感性是隨機的,不需要取出波包,當下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破壞,所以不會形成測量坍塌,宇宙還是一體的。

 

理性只能是這樣,感性有無限可能

理性就是對一件事情只能有特定的看法,而感性像是依據波函數,波函數是隨著時間流逝而演化的,也可以說是當下的一種狀態。就如同理性的人手上只能拿著一把刀,而感性的人背後有千軍萬馬當後盾,隨便派出哪一個將軍都可以應戰。也有人這麼說,被測量了就是被物質化了,還沒被測量之前,是屬於精神層面的,如此來看,就是不同維度之間的差別了,勝負自然已定。

 

理性是「我就是我」,感性是「我即一切」

「量子糾纏,即在量子力學裏,當幾個基礎粒子在彼此交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糾纏」。量子是以波函數的形式存在,原本就是蔓延整個宇宙的,所以一切都是相連的,一旦測量(認定)後,這個連續的面就被破壞(坍塌)了,不再相連了。感性就是不測量(認定),一切都還是相連的。如果一切的物種都是從單細胞生物分裂發展出來的,那麼一切都逃不了量子糾纏,我連結一切,一切連結我;一切也都逃不過量子疊加的,你就是那個平行時空的我,我就是那平行時空的你。如果硬要說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就是這樣,你就是這樣,不是說不行,只是可惜了,宇宙天地間的資源都被你浪費了。

 

不要想

為什麼「不要想」會成為修煉的重點?不要想就是不測量,就是不認定,不提供理性運算的資糧。近年來我們進行了許多五感的訓練,尤其最近著重在嗅覺和味覺,目的就是要跳脫我們對五感慣性的識性認知,而直接開發出覺性,讓那個完整的波函數重現,和宇宙天地連接在一起。所謂「格物致知」,就是要藉由物質性的東西,看到其精神性的存在,聞香、喝茶皆如此,如果去分類、分析、打分數,那又要測量坍塌了,就遠離精神面了。道德經提到:「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想,不用理性的計算,才能獲得天地間的能量幫忙。

 

就技術面來說,「不用想」真的很難,所以才會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道法自然這些修煉次第,也才有移爐換鼎、移鼎換爐的過程。因為我們太習慣「想」了,每一秒可能就閃過無數個念頭,所以要練習,依照古人累積下來的智慧練習,雖然路很漫長,但是只要你相信,這就是宇宙的真相,你就會義無反顧地往前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