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文稿彙整/李明

image.png

圖片來源/ Midjourney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者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這裡把「名」、「身」、「貨」三者做比較,希望你醒過來。貨是一切的物質跟利益,身是欲望的源頭。身體裡面隱藏一個不容易看見的欲望邏輯,人就是在自己的身體上被這個欲望邏輯擺佈而無以自拔,老子才拿來跟名與貨做比較。

 

「名與身孰親?」名是讚美、尊嚴,但它不是你自己。身體來自你自己,它一定跟你比較近。假如有人讚美你好棒、好厲害,請問是害你還是愛你?你並不會因為受到讚美而功力增加,或者有什麼好處。如果你相信他說的,只會更驕傲。真人不說違背事實跟違背內心的話;隨便一句「你好棒」,這是不負責任的話。老子沒有罵這種人,但是他希望你能做真人。

 

老子用一句話、一種比較排序讓你思考:「身與貨孰多?」「我」是有限的,身體是有盡的,所以貨比較多。「得與亡孰病?」「病」是不幸之事,「孰病」是問你「得」與「亡」兩者,哪個才是人生的不幸?「得」的時候,不會永遠都在「得」,一定有失去的一天;失去了,一無所有了,只要能擁有一點點,就讓人心滿意足。所以,得與失,孰幸孰不幸呢?

 

「是故甚愛必大費」,「甚」就是太大了;「愛」是身體裡面隱藏的欲望邏輯。有巨大欲望的人必大費周章,耗費自己的青春歲月,生活一定很累。老子厲害的地方,就是講的都是真相,你只要照著他講的去檢視自己就好,不用去讀一大堆不是講真相的書。

 

「多藏必厚亡」,得就是多藏,你藏再多也帶不走。不少有錢人死後因子孫爭奪遺產,遲遲不能下葬。因為你的多藏,連子孫都大費周章去滿足他們的欲望,甚而互相殘殺。所以厚亡不是厚葬,而是死得很重;擁有越多,損失越是慘重。無法揮揮衣袖、了無遺憾地走掉。

 

老子最後做了結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了解道的「一」,才能知足。一生二,二就是陰陽,陰陽透過欲望來結合,就叫和氣,和陰陽兩氣。二一定會生三,會有一種和氣來結合兩者,使之生生不息。這是說「貨」會永遠推陳出新,讓你滿足不了。只要分隔了彼此、分敵我、分好壞、分善惡,這就是二元對立,整體論叫一。只有在一裡面,不從當中切割出來,我等於你、我等於大家,我才能知足。我即一切,一切即我,這叫歸一論。

 

你不在一裡面,就不要講知足,因為你在讚美別人的時候,其實期望他人給你更多;在給人的時候,其實另有目的。你懷抱怎樣的欲望,天地是不理的。把這些弄清楚,不要再分了,都在眾生身上,就可以活得很輕鬆、很樸實,不會跟別人衝突,不會「甚愛必大費」。

 

「萬物負陰而抱陽」,因為人必有陰陽,只要你活著,處在對立的狀態,就沒有知足這種事。滿足不是知足,「我吃飽了、滿足了。」這跟知足無關。你走了很遠的路,終於吃到知名的冰淇淋,覺得好爽、好滿足。你以為這是知足?其實離得還很遠,無窮的追求從這裡才開始。

 

所以一定要歸一,沒有區別心,你才能夠停止下來。沒終點和起點的區別,你還跑什麼?目的地不見了,跟你原本所在的地方一樣,你要不要出門?這樣你才知道停止。止是一種本能的狀態,不是說:「我們要知止、要知足」就能做到。

 

心存在看不見的狀態裡,不可說、摸不著、看不見,但是卻感受得到,你只要感受那顆心怎樣就好了,不要再把自己的心加上去。感受到對方的心就停止,停在那個「一」裡面就好,不要再把自己的心掏出來比較,因為他心就是你心。別人都在用心,但你不用,這樣你會活得很輕鬆,這叫「一致性」。

 

感覺在大腦,生氣是大腦感覺出來的一種狀態。生氣是內分泌短暫失調,產生身體變化,很快就過了。人不會永遠生氣,不要以為感覺是他的心,看見他生氣就以為他的心就是這樣。你應該從讓他生氣的事件看到他的心,知道他的心多寂寞、多無聊。把事情跟真正的心分離開來,這樣閱讀別人的心,才有智慧。

 

做任何事情的背後不要有目的,在那個事件上就「一」了,「一」才是力量,「一」的力量無限大。沒有目的,不是白做嗎?能量出去了,不是失去,而是兌現,因為「一」,你所做的都累積在那裡面,力量有多大?

 

天上一日,人間十年,天上一塊錢,等於人間貨幣一百億。只有在「一」裡,才能兌現天上貨幣。你把自己的青春、勞力、所有的一切用在「一」裡面,還是用在兌換裡面?把青春兌換成錢,錢兌換成麵包,吃下去變大便,最後你的青春等於大便。

 

在「一」裡面就完全不同,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一切做了,不管為誰做,只在那裡面就成就了。「一」是身、心、靈都在當下,不會心想心的,大腦想大腦的,身體做身體的,否則你在這裡統一不了,就一定會陷入名、身、貨的分歧。

bottom of page